本报驻广东记者 戴 波 通讯员 林雪丽 2月14日,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年度艺术出版物初评评选在深圳市何香凝美术馆举行。AAC艺术中国旨在对每个年度艺术家、艺术事件及艺术市场等进行年度性总结与评选,活动以打造“华人艺术界至高奖项”为愿景,以学术建设为核心,由专业领域的评委及艺术爱好者共同参与,是艺术界推广国内优秀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事件的重要平台。
推广中国优秀艺术作品
AAC艺术中国评选按照媒体传播和学术评定标准,以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记录中国艺术界进步与发展的脚印,已成为文化艺术行业最具权威性的品牌。开展AAC艺术中国活动,有利于国内外艺术欣赏及消费人群理解中国主流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国际艺术市场和学术界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
根据《AAC艺术中国评选办法》,学术类十大奖项的初评评选分小组进行,每组由组长邀请共计10位初评评委参与评选,评委结合初评资料进行新增提名,最终投票评选,经过提名之后投票选出前五名入围名单。
年度艺术出版物组长由广州美术学院教授、OCT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黄专担任,邀请《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执行主编董冰峰,《凤凰周刊》主编邓康延,广州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樊林,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诗人、策展人韩湛宁,《城市画报》主编刘琼雄,批评家、策展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教师鲁明军,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批评家、策展人皮道坚,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张清,批评家、策展人朱朱共10位嘉宾担任初评评委,对于2013年度具有较高学术贡献的艺术出版物进行评选,最终投票评选出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年度艺术出版物五名入围者。
中国艺术出版和世界的距离比艺术与世界的距离还要大
除了第八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出版物初评评选之外,活动还推出了艺术中国微论坛“输出与输入:中国当代艺术出版物的国际挑战”。论坛由黄专担任学术主持。对此次微论坛进行说明的同时,黄专结合自身经验,阐述了对国内艺术出版物现状的看法。他说,中国艺术从90年代以来大概做了三件事:第一是进入国际展览系统,第二是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市场,第三是现在非常活跃的美术馆运动。这三件事都在推动中国艺术,但是我们都感觉到中国当代艺术越做越虚。因此,他认为,我们现在应该要做的一是学术研究和出版,二是艺术基金会,三是艺术教育。而前面三个正在做的事情,就像是一个海上冰山,它下面有一个很大的底座,就是后三块。如果没有后三块,冰山就可以漂到任何一个地方,也可能会垮掉。
黄专认为,出版和学术研究是连在一起的,就像艺术创新和展览连接在一起一样。黄专去年做的工作跟国际出版有关,他强烈感受到,中国的出版特别是艺术出版和世界的距离比艺术与世界的距离还要大,而这还不是被紧迫认识到的问题。因此,他呼吁大家能够形成一种艺术的危机意识,时刻为艺术保持一颗充满创造活力的心。
在论坛上,皮道坚指出,30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出版,输入在前面,输出是现在才有人提到的。输出方面,我们也曾向国外介绍当下艺术领域发生的事情,国外虽不是一无所知,但是很不了解。这种状况的产生,皮道坚认为存在大的环境因素,就是我们对西方的了解比西方人对我们的了解要深入、广泛得多。因为我们落后,我们才有迫切了解他们的愿望,而他们对于我们的文化是漠视的??除部分专门研究中国的学者之外。
在中国艺术类图书向外输出的内容方面,皮道坚认为,我们在这方面完全不应妄自菲薄。我们不一定要挑非常重要的、非常有成就的去推介,而是如实地反映现在在中国真实发生的事情,包括艺术实践、艺术理论、艺术批评,都是有价值的。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脚步
从出版物编辑出版的角度,樊林提出艺术图书资料的采集需要完整的系统和全面的整理方式,韩湛宁则提出必须以编辑的角度参与到书籍的策划中。
在微论坛上,还有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的亲身体验谈及了与出版相关的内容,例如邓康延从亲身体验谈到中日出版物分野的产生根源,“这两年我一直在做《民国老课本》,去年底日本的朋友给我弄来一些明治维新的老课本,我一摊开,第一感觉就是中国和日本出版的分野就从教科书上,甚至就是从少儿的这些出版物上呈现的。当我们做一比较,我能够感觉到这完全不在一个体系,他们出版物的内容之丰富、之多元,已经加进了一些科学的、志趣的内容,而我们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的内容。从这个时候起,我们后一代在出版物上就输了一筹。尽管我们可能有了最先进的印刷术,但是多少年的封建体制,整个约束了我们的大脑以至于影响了我们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