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讯 据悉,艺术家姜川首次个展《吸│呼》将于2014年3月29日亮相北京798艺术区的杨?国际艺术中心。策展人顾振清介绍到,从绘画创作,到建筑设计,艺术家姜川不断感知不同外界环境带来的切身体验,也不断产生知识生产的个人尝试和个人作为。姜川的“吸”与“呼”,使他在适应规则与打破规则之间不断拉锯和自我蜕变。展览将持续到4月19日。
人的呼吸是瞬间的事。人的一呼一吸,实现的是身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姜川的吸与呼却是一种十多年如一日的功课。他的一吸一呼,实施的是自身与外在人文语境之间的范式转换。吸与呼词语结构是姜川对人的呼吸行为的一种个人认识。而吸与呼的生理行为也提示了他对自身艺术成长历程的自我描述。吸与呼象征着姜川对外界文化环境下自身身体的觉察和认知,也彰显了他时刻活在当下的感性体验。姜川曾长期旅美、旅欧留学。他在中国与欧美两种不同文明传统交替熏陶下的吸与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成长经验。先吸入,再呼出。姜川在不同人文环境浸泡下的吐故纳新,感同身受的却是一种文化范式的新陈代谢。从绘画创作,到建筑设计,姜川不断感知不同外界环境带来的切身体验,也不断产生知识生产的个人尝试和个人作为。姜川的“吸”与“呼”,使他在适应规则与打破规则之间不断拉锯和自我蜕变。
在创作实践的“吸”与“呼”之间,使得姜川在经验积累中不断实现自我省思和自我成长。在2010年起始的作品《陌生人系列》之中,姜川格物致知的工作,逐渐转化为认知自身和主观经验的努力。一个个陌生人的后脑勺形象,由姜川自创的一种星星点点的细密笔触发端并最终构成整个画面造型。姜川在形式语言实验中不断地“吸”与“呼”,前人的各种语言范式越来越淡化,而源自自身的体验和感悟越来越浓烈和强化。姜川越肯定自身的真实存在,自身感知的独特性和形式个性也就越鲜明。在创作实践中,姜川对玻璃和玻璃碎屑晶体般透明的特性产生超常的兴趣。而玻璃介质在2012年《大玻璃系列》和《椅》系列装置中的不断应用,使得姜川的一种材料偏好逐渐演变为一种个人形式语言的要素。
姜川的《大玻璃系列》借用欧洲早期哥特式教堂花窗镶嵌玻璃的圣像画样式,拼贴并置了现代性条件下中西文化融合与冲突的多重主题图像。这个系列作品有四个圆窗,常以空间装置形式呈现。圆窗使用了灯箱及与铁艺、彩色玻璃相关的镶嵌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表征的龙凤符号,占据《大玻璃系列》圆形图式的轴心。轴心外围合的是一个个独立的花瓣分形式的图像板块。图像板块借鉴了美术史上的多种艺术范式,分别植入了1840年后中西文化相遇时各种的经典场景。历史与现实,西学与国学,一些至今仍然困扰中国社会的问题语境,被姜川直呈在全景式的画面上。其中一些幽默、反讽的人物和场景塑造,彰显了艺术家一种现实批判的立场和态度。而各个图像板块之间勾连缠绕的纹饰,又构成一种互文性、多义性的有机联系。在姜川的图像构成法则之中,时间显然成了一种非线性的因素。《大玻璃系列》同心圆样式与藏传佛教曼陀罗坛城图式若即若离的关联,似乎也暗喻着一种轮回转世的宇宙观。既有上下四方之观,又有古往今来之念。这个系列作品常在冰屋式的白色象征空间中呈现,蔚为奇观。这种抽离具体文化背景的展示方式,也印证着艺术家试图跨越中西文化差异性的一种努力。
2014年姜川重返画布,创作《大图像系列》油画。远观《大图像系列》画面,犹如面对卫星拍摄的一幅幅地球表面截图。艺术家建构在当代科学和实证主义根基上的宇宙观,使他确立了一种与时俱进的视觉传达经验。原本接近抽象的、仅仅混合一些玻璃碎屑的画面肌理,在艺术家的处理下,居然让观者产生了一种近似人在几千米高空俯视高山平原与大川大河时的具象视觉效果。姜川在《大图像系列》中吞吐八荒、超然物外的视觉游戏,似乎让自己的身心摆脱了地心引力,融入了自然与宇宙,无拘无束。《大图像系列》亦真亦幻的图像,既跨越了抽象与具象二元对立的简单概念,也模糊了精神图式与物质表象之间的边界。
艺术实践所激发的精神自由,使姜川不但超越了艺术家的身份认同,也跨过了许多人为知识系统的边界。姜川跨界的“吸”与“呼”,时常有一种吞吐、过滤文化整体感知经验的气势。姜川的艺术表达也许是多元的,但是他的个性和气质又是独特的。而一个艺术家对独特个性和气质的秉持,往往是他构成个人的风格和认识论贡献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