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表述:中国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后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在国内进行巡展,始发地是并没有当代艺术土壤的温州。
近日,昊美术馆温州馆迎来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巡回大展。温州商人郑昊,同时也是当代艺术收藏家、昊美术馆创办人,觉得有必要把中国艺术家在国外的成绩重新拿回国内审视。
去年11月24日闭幕的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主场?多达300多位中国艺术家浩浩荡荡参与其中,当然除了官方主办的中国馆的七位艺术家外,绝大多数属于参加威尼斯平行展和“自费游”的性质。
“威尼斯之所以是一个重要的舞台,是因为会让全世界看到你的艺术,每次有近60万世界各地的专业艺术人士去参观,包括各种美术馆馆长和收藏家。”作为去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总策展人,王春辰把中国馆的策展方案定位于“变位”,这吸引了不少专业人士的目光。
在温州举办的这场当代艺术展览,似乎也契合了去年这场在威尼斯盛事的主旨,理解和转换的障碍,无处不在。就连聪明的温州人也在表达“为什么艺术家要如此去创作”的疑虑。
譬如,艺术家舒勇在威尼斯用透明树脂堆砌了一道墙砖,而这个名为“古歌砖”的东西,实际上是用谷歌自动网络翻译器翻译的来自中国流行的网络语汇“浮云”、“坑爹”;艺术家何云昌用定制化的矿泉水瓶装满了威尼斯的海水……
策展人王春辰显然是受到丹托艺术论观点的影响,这个去年10月底刚离世的老人,对于当代艺术有着精
辟的总结,在丹托出版的《艺术终结之后》,终于让当代艺术可以不再以“唯美论”而进入美学框架中。
这些形式上稍奉美感的艺术作品,大部分来自于艺术家对于日常生活经验的自我理解,有趣却又能发人深省。这七位艺术家并非国内最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只是他们的创作是针对中国馆“变位”这样主题最合适的作品。
在王春辰看来,“变位”反映着当代国际社会的突出特征,不仅是中国在巨变,世界也因全球化而改变。艺术的特质之一就是反映、回应时代之变,展示人类的梦想和新的图像呈现,因为图像与形象之变和发展构成了人类的视觉文明和知识。
“中国艺术家因为中国之变而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他们努力去展现他们的视觉智慧,去思考他们在社会中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变位"成为一种行动,他们力求艺术不再封闭,也不再悬置,而使之具有社会关切的直接性和当下性;也因中国之变,它的社会广泛性和民间性也更加具足。”他说道。
事实上,这是中国以国家馆的身份第4次参与到威尼斯双年展之中,最早开始于2005年,这得益于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所引发的高涨的受关注热情。
而从2009年以来,文化部对于威尼斯双年展越来越重视,确立了专家委员会评选策展人制度,在时间节点上,策展方案汇总后,艺术司领导及五位相关专家进行评审,有时是一次通过,有时候经历2审,3审。而王春辰去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方案,经历一次评审就被选定。
“以往没有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作品在国内再举办展览,可能是有着各种不太满意的结果,前几次中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都在舆论上有批评的空间。”王春辰说道。
从去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展览效果来看,中国馆受到的关注惊人。艺术家舒勇表示,尽管去年第一次去威尼斯,当时一开始看到破败的展览厂房空间,十分失望。但开幕当天,就有上万人来参观,这种直接与世界上其他艺术家和批评家的交流互动,是难得的经验。
而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也被公认为可以收藏的绝佳途径之一。本届参加展览的艺术家王庆松的摄影作品,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的5个版数悉数被收藏;艺术家缪晓春为威尼斯双年展所创造的巨尺幅油画《公敌》甚至在参展前就被国内藏家给捷足先登购藏。
威尼斯双年展因其规模和影响力,也被视为是世界当代艺术潮流的策源地。“目前的趋势是录像、装置作品必不可少,在全球任何大型的双年展这样的舞台中,如果没有有意思的装置作品,就会显得特别单调。”王春辰说道。(编辑 曹俊杰)
作者:曹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