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为中心点的亚洲当代艺术,2014年以前所未有铺天盖地方式狂?全球各地的大小艺术活动。没有人能准测预估这股势力后势如何?能维持多久?但目前这股热潮似乎又以燎原之势在全球蔓延。早在去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的艺术家就以千为数量大规模进军威尼斯双年展,这是百年威尼斯双年展历史首次面对如次数量庞大的中国艺术家参展;再来是2013年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当代中国水墨的过去与现在”,无疑是为2013年的“黄族入侵”在西方柴上加油。
今年中国艺术大军又群聚于西方艺术博览会。纽约军械库的“聚焦中国”、ART14 London,Art Paris Art Fair都将中国画廊列为年度贵宾国,10月首届巴黎“亚洲当下”当代艺术博览会更把主力锁定在亚洲80家顶尖画廊身上。除了这些,最值得观察的是欧洲已经有为数不少的画廊,增加经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比例,这种从定时的活动再到定点的画廊持续推动,这波中国艺术家似乎又再掌握到中国崛起的优势,普遍受到国际艺术产业的关注。
到底第二波中国热与第一波中国热之间有何差距?它又将带起怎样的影响?谁在参与其间呢?这些人又持着怎样的看法呢?
2006年纽约苏富比 开启第一波中国当代艺术热
2006年,一样是春分三月、一样是一年一度最受到瞩目的纽约“亚洲?”,纽约苏富比首次推出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246件拍品,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艺术家作品,这是首度将亚洲当代艺术拉抬到纽约的拍场,而促成这项工程是当时纽约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专家张晓明。这场拍卖总计达到的成交额是1322.89万美元,成交率完成90%。之后纽约苏富比以亚洲当代艺术为题的专拍,前后共有六次(2006-2008年)之多,不过最后将主力市场返定在香港,原因是市场买家仍以亚洲(尤其是中国)藏家为主,西方藏家势力还没有达到普及化。再者,香港拍场比较能徵集到出色的拍品,显见地区市场的认同及共识乃关键。但是,2006年春季由纽约苏富比所带起的亚洲当代艺术拍卖潮流,确实是带动2006-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狂飙的最大鼓浪者,这就是所谓第一波中国热窜烧起来的时机。
2014年纽约军械库、亚洲艺术? 开启的第二波中国当代艺术热
2014年,一样也是春分时节、一样也发生在纽约亚洲“艺术?”,只不过这次发生的地点是在纽约军械库艺术展(The Armory Show),而这回军械库艺术节则属于纽约“亚洲?”前导暖身活动。16家来自中国的画廊,成为本年度军械库艺术展的聚焦国。这16家中国画廊当中,甚至超过半数都是首度接触亚洲以外的大型艺术活动!
纽约军械库今年把中国当代艺术放到这个平台,无啻是肯定这个艺术脉络的发展。虽然,对美国艺术界来说,军械库本质是以画廊为构成基底,而中国画廊向来是美国产业不见得相当稔知的部分。但军械库艺术展主办单位这项行为,就如同2006年纽约苏富比所推出的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一样,深具有划时代意涵。纽约军械库无疑是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重新调转回到第一市场主流上,藉由画廊来为这一波中国当代艺术来做引流;这样的举措在西方艺术市场机制格外健全之下,也许不足为奇,不过对中国画廊此刻欠缺一份正确与完备的社会肯定,军械库艺术展此举的确给了中国画廊一个极端正面的市场导向。
再加上,今年纽约亚洲“艺术?”有一项特别的项目,来自比利时青铜器女王首度跨界与纽约高古轩画廊合作,推出一项名为“实物与记忆:中国早期艺术珍品”展,两位在古今艺术各据一方的艺术巨人,透过中国54件中国早期的精彩文物与曾梵志的绘画作品相互对话。每一年国际艺术界都引颈企盼的纽约亚洲“艺术?”,被誉为是揭开一整年国际艺术活动的前哨站。但今年的纽约却以不同的礼?方式来对待中国当代艺术:高古轩的曾梵志与之的中国青铜器、军械库艺术展则由16家中国画廊、20多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来引证出中国当代美术一段精彩历史;从艾未未、黄锐、王克平……的星星画会(活跃于1979-1983年)开始谈起;然后以1975年后出生的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加以延伸来做为对位,企图为中国当代艺术拉出一个能够较简易理解的历史沟渠。
严格上来讲,今年纽约军械库艺术展推出以中国画廊为主轴“聚焦中国”,应该只能算是这第二波中国热比较大的亮点。事实上,早在军械库艺术展之前,资历不算深的ART14 London,同样也聚集不少家亚洲(中国与台湾)的画廊,较诸于过去,今年ART14 London似乎也有意发展亚洲这个区块。而以欧洲为焦点的第二波中国热,则会真正在法国大鸣大放。3月底在大皇宫所举行Art Paris,中国则是今年大会的贵宾国,有10家中国画廊受邀,而整个艺术博览会与中国有关的画廊多达33家(参与的画廊家数达140家)。10月首届巴黎“亚洲当下-当代艺术博览会”,乾脆标显亚洲这个主题规格,只邀请亚洲13个国家、80家顶尖画廊入列,如果这个市场策略奏效,就等于说以后每年秋季巴黎会有一场以亚洲画廊为基调的当代艺术博览会,这恐怕会撼动欧洲未来艺博会性格与格式。
我们尝试来梳理一下,2006年与2014年这二波中国当代艺术热,在特色上到底有何不同:
第一波中国热,成也在拍卖公司、败也在拍卖公司。拍卖公司本来就一个有既定规制的组织,主要是提供与建立消费导向,确实不做艺术底层的铺垫工作。但是第一波中国当代艺术热固然带起像四大天王这些后八九的艺术明星市场,只是后八九艺术家并没有与中国的画廊有太多的连结关?,这些人的微量市场都很早就发生在中国以外的私人买卖上。因此,后八九艺术家与中国画廊的从属关?向来是澹薄,一直到中国经济环境崛起,中国藏家才真正有动作投入对于后八九艺术家的购藏计划。但拍场本来就擅长塑造传奇,例如,张晓刚作品的高价,几乎都是在拍卖场子中缔造;所以,国际拍卖公司说实了无疑就是中国第一波艺术明星的翼下之风,带着他们昂扬天际。这个经验给了中国画廊很大的市场震撼,咸认为只有拍卖公司是中国当代艺术唯一致胜法门,但有那麽多作品都在同个时间被丢到拍场,试问这样的局面谁又想接手呢?资质再好的艺术家,恐怕也没有办法抵挡得了市场如此般的稀释自己质量吧!
中国当代艺术家都有一种潜质化的急功心态。渴望成功的背后,来自于中国环境人多、竞争压力大,因此艺术家都希望能够选择一条比较容易成功的捷径来走。但是,中国画廊欠缺娴熟的国际艺术市场眼光与策略,能说;但做不多事、成不了局。而西方画廊则适巧都具备一定斤两,多少都有长期培植艺术家的方法。可是,如果双方磨合时间表是依照中国艺术家的想望,那麽势必就会出现时间节奏上的落差。因此“第二波中国当代艺术热”为何会发生在艺博会与画廊这个架构上,本质上就是企图匡正长久以来中国画廊与艺术环境给国际市场的恐慌,透过画廊与画廊之间的互动来增加双方在经营策略上操作的了解;这是第一个步骤。接下来第二个步骤,则就会落定在对于中国艺术家的选择合作上。
对比来讲,“第二波中国当代艺术热”;基本盘面都会落定在年龄层是1975后的新世代艺术家身上。中国本地环境热炒的一些1980后艺术家,因为已经被拍场给不正常炒高价格,很难会被西方市场来加以认定与选择。矛盾的是;这几位艺术家也未必能够真正融入中国市场。因此,“第二波中国当代艺术热”真正要启动会是西方画廊对于中国新世代艺术家的选项上,与此同时也将会引导市场价格上的变革、创作惯性的重新开发,这个阵痛假如中国当代艺术环境能够挺得过,那麽;局面就会彻底更形开阔,也会有别于第一波中国热只限定是发生在拍场的价格文化。
文章来源: 当代艺术新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