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在美术馆内以睡觉、做梦为创意创作作品,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去年,英国影星蒂尔达?斯文顿就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做了一回“睡美人”。前日,青年艺术家厉槟源也将睡袋带进了今日美术馆,并邀请观众与他一起做梦。为期一周的“谁的梦”这个艺术项目被视为厉槟源继望京“裸奔”之后的又一行为艺术。但厉槟源对新京报记者否认了此次艺术项目的行为艺术色彩。他说,“这不算行为艺术,而是有更强的参与度,我是将美术馆公开化,将美术馆观展的功能消解。”同时他也否认自己的项目与其他艺术家类似的艺术项目有撞车,对其而言通过“谁的梦”也是想展示七天内的生活。
除了睡觉,还可打羽毛球
“今日我们不看展览,邀你来美术馆做梦”,今日美术馆1号馆二层展厅如今变成了睡觉和做梦的场地。厉槟源此次个展是今日美术馆推出的今日?未来英才推介计划。在这个号称具有实验性、创造性的计划和艺术项目中,今日美术馆希望艺术家能打破以往的惯性,给美术馆展览增加新鲜的内容。
在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高鹏看来,厉槟源代表了一类艺术家群体,他从学校毕业不久,但是有大量的想法和实践,作品数量惊人,“似乎可以从他身上嗅到青年艺术家特有的旺盛荷尔蒙,作品在创造性和破坏性的边缘游走。”
这一次,厉槟源让美术馆的展览变得不是看作品,而是需要亲自参与。观众可以带上睡袋,躺在那里休息、做梦,也可以打打羽毛球、跳绳、打牌。7天内,观众可随意地加入这个项目,也可随时离场。而作为发起者的厉槟源更是带上了《梦的解析》、电脑等准备在美术馆内过一周。
回忆自己与今日美术馆的这次牵手,厉槟源告诉记者,自去年底今日美术馆找到自己做这一展览时,便想到了以做梦为主题的艺术计划。“做梦对于每个人来说是绝对平等的,不存在特权,不同人群参与进来,做各自不同的梦。”
“我是将美术馆公开化”
对于公众而言,厉槟源或显生疏,但说起望京“裸奔”事件则或许很多人知道。在该事件后,厉槟源重归艺术创作。去年8月24日,“厉槟源个展:我有病”在798杨画廊开幕,18个影像、7幅摄影及多个装置展现了他创作的多面性。
如今厉槟源又在今日美术馆发起以睡觉、做梦为主题的项目,则让更多人将其艺术项目与行为艺术相连。
对此,厉槟源告诉记者,做梦是很个人、隐私的事,每个人在此做的梦只留在个人记忆中,而不会形成一个属于艺术家的文本,艺术家也不会去采访这些参与者,不会留下他们任何的影像。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强调公众参与的艺术项目,“这不算行为艺术,而是有更强的参与度,我是将美术馆公开化,将美术馆观展的功能消解。”
■ 回应质疑
如此频繁的美术馆内“睡觉”项目,究竟有撞车还是各有创意?对于记者的追问,厉槟源表示自己此前没有了解其他艺术家所做的相关创作,对其而言通过“谁的梦”也是想展示七天内的生活。
为此除了睡觉做梦区域外,其还设置了活动区域,并邀请一个街边报刊亭进驻展区,出售当天的各种新闻报纸刊物。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并不是以传统报刊亭的形式出现,而是在两张桌子上摆满了包括《新京报》在内的报纸、杂志,“报刊亭是最日常的信息交流窗口,我在这一项目中设置报刊亭就是希望在做梦这一纯属私人、隐私的事外,也能建立起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 先例
1 盐田千春 躺在病床上
2002年,瑞士卢塞恩博物馆里,日本观念艺术家盐田千春将医院的20张病床搬进了博物馆,然后用黑色的棉线将展厅和病床缠绕起来。在展览的第二天,她与19名女性躺在这20张病床上,面无表情、眼睛紧闭。之后三天的展览中,只剩下包裹在黑色棉线缠绕中的病床。
这件作品令人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杜尚在纽约做的一个超现实主义展览。1942年,杜尚用白色麻线在展览空间的入口织了一个网。
2 李明维 邀陌生人共寝
1964年生于台湾的李明维,目前居住于纽约及加州柏克莱。2000年时,他便因“睡觉”主题创作而受到关注。在这个《睡寝计划》中,他邀请了一位观众与他在画廊共度一宿,并在翌日早晨留下一件私人物件。事实上,李明维的艺术创作总是以参与性的观念装置为核心形式,供陌生人之间探索关于信任、亲密关系和自我意识等课题,或供观众在对艺术家本人吃喝、睡眠、行走和对话的介入中探索上述内容。
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李明维又邀请了12名观众到威尼斯台湾馆中,与他共度12个夜晚。
3 蒂尔达?斯文顿 睡在玻璃箱
另一个以美术馆睡觉为主题而酝酿出的艺术作品则出自蒂尔达?斯文顿(Tilda Swinton)的“睡觉”。2013年3月,纽约现代美术馆,观众可能会吃惊地发现英国实力派女星蒂尔达?斯文顿正在美术馆的玻璃箱内睡觉。这是名为《或许》的艺术项目,也可以称为艺术表演,它会不定期且在不公开的情况下随机地出现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内,甚至美术馆工作人员也不知情。在作品标签的描述中,《或许》上写着“活着的艺术家、玻璃、钢铁、床垫、枕头、床单、水和眼镜”。
事实上,斯文顿早在1995年便开启了这一艺术项目。当时的地点是伦敦蛇形画廊(Serpentine Gallery)。1996年,她又在罗马的巴拉科古博物馆(Museo Barracco)上演此作。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