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去的人与物,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依然鲜活,这是他们曾经真实存在过的证明。我们踏在同样的土地上,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如果用心,肯定能感觉到曾经的那份真实。2013年12月20日,“一个家庭,两个上海??卡洛斯?莫瑞文化艺术展”在上海中环国际酒店开幕,在展览上我们可以看到茜茜公主曾外孙、西班牙艺术家莫瑞珍藏的上百幅上海老照片。
1937年,我的姨祖父作为意大利驻华大使被派遣到中国上海,在二战期间,他不幸被日军关押在战俘集中营。他亲眼目睹了那场可怕的战争,包括1937年日军对上海的轰炸。
出于对中国及上海的热爱,他开始收集从清朝末年直到二战期间关于上海的照片。他甚至将这一切总结成了一本书《战后的上海》(Dopoguerra a Shanghai)。很多照片都是他从那些驻扎在上海租界的美国士兵手中收集来的珍贵资料。
2006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自小,姨祖母就经常对我说很多关于上海的故事,她一直跟我说,将来你一定要去中国,去上海。自首次来到中国后,我便开始与中国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每年至少都会来中国两次。2009年,我有幸得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龚学平先生的邀请,作为该校荣誉教授,于是我来到中国定居。
作为一名画家和摄影师,我开始专注于研究家族给我留下的那些跟中国有关的素材。我用了4年时间去修复整理我姨祖父在中国收集的照片,特别是有关于我现在生活着的城市??上海的照片。我意识到那些成百上千的图片来自多人之手,他们是如此重要,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我决定去放大这些照片并举办一次展览,去讲述这段老上海历史与一个西班牙家族的特殊情缘。
旧时南京路称为“大马路”,与之平行的福州路称为“四马路”。在上世纪初,最大的商业街并不是南京路,而是福州路。福州路曾保留相当多中国传统生活方式,故称租界内的华界。崭新时髦的南京路在北面崛起后,福州路因其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老式的街道、老牌的商家、老派的经营、老一代的顾客……加之较为低廉的房价,成为书店、报馆、书场等首选之地。山西路茶楼街 1900年
茶楼是老上海精致的风情旧景,老上海茶楼兴盛于清同治初年。至清宣统元年,上海约有茶楼60余家,上世纪20年代增至160多家。老上海的茶楼不像北京茶馆那样泾渭分明,各有其不同的娱乐形式,而是多种功能圆融,光怪陆离。高档茶楼大多开在繁华市面或风景幽静之处,是要人显贵、社会名流、文人学士、阔佬商贾聚会之所。低档茶楼遍布市井里弄,茶客为社会的普通百姓。
1850 年, 5 个英国商人来华,发起组织了“跑马总会”。次年,上海最早的营业专利性“跑马场”建成,地处“花园弄”,即今南京东路、河南路一带,时人称之为“老花园”、“跑马场”。
后来因为上海底价上涨,“跑马场”地皮多次被分割、出售、新建。图中所示跑马场为第三跑马场。1951年8月28日,上海军管会宣布收回跑马厅。9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跑马厅改建成人民公园和人民广场。
外白渡桥位于苏州河与黄浦江汇合处,是上海第一座全部用钢材筑起的桥。之所以叫“外白渡桥”,其中白字暗含不付报酬之意。
1856年以英国人韦尔斯为首的12个股东出资修建了外摆渡桥,但是每个从该桥上通行的中国人都必须交纳过桥税,但外国人通常可以免交,引起了市民的不满。后来工部局在外摆渡桥西数十米建造了“公园桥”,1873年9月中旬通行,从此人们过桥不再需要付钱,所以该桥也叫“外白渡桥”。该桥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苏州河是吴淞江(一段),确切地说,东西向流经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这一段吴淞江习称“苏州河”,缘起开埠后洋人对此河道的改称“Soozhow Creek”(通向苏州的河),并一直沿用至今。“苏州河”的名称有点类似“广东路”,都是翻成英文时出的差错。以讹传讹,习惯成自然。
苏州河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是连通富庶江南地区和上海海上贸易的河道。开埠之后,苏州河打破了以往的宁静,变得越来越拥挤、嘈杂、繁忙。南北货、洋货从上海入港,沿吴淞江,过运河,入长江,发往内地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