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讯 在我国《红木》国家标准中列入的33个树种中,原产我国的树种除了海南的降香黄檀以外,便是云南的黑黄檀。海南的降香黄檀已经广为人知,并已大力种植,但黑黄檀似乎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地步。
黑黄檀属于蝶形花科黄檀属植物。黑黄檀又名版纳黑檀,因其木质酷似牛角故又称“牛角木”,因其花与木材有酸香气味,又称“酸香树”。 黑黄檀的主产地为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人又称黑黄檀为“埋色嘟”,另一说为“埋拍噜”。
黑黄檀是红木中的上品,是我国国产木材之珍品。黑黄檀列于我国《红木》国家标准中黑酸枝木中。其心材黑褐色、黑中带红,材质坚重致密,入水即沉,光滑油润, 不翘不裂,花纹瑰丽。黑黄檀的硬度极高,耐腐蚀,抗白蚁、抗虫蛀,耐磕碰,有很好的耐久性。黑黄檀的心材是制作高档家具、高档工艺品、高档乐器和高档室内 装修的优质材料。
由于黑黄檀的材质优良,云南南部的傣族等少数民族常用黑黄檀制作牛枷、犁、弩机、刀把、农具、工具,甚至用来做桥墩、房屋,可数百年不朽不蛀。
大力种植黑黄檀可以为我国特有的红木产业准备后续资源。现在,我国红木原料基本依赖进口,CITES公约已将七种红木原材列入管制范围,红木资源生产国多已 制定了种种限制红木出口的政策,红木市场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的危机。红木产业是我国的特有产业。红木是凝结和弘扬我国浑厚的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 红木树种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开展我国自有的红木树种??黑黄檀的资源培育,是使我国红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一项涉及到我国长远 发展的大事。
黑黄檀还是优良的紫胶虫寄主树,紫胶又是我国重要的工业(主要是军事工业)的原料。大力种植黑黄檀,不仅可以为我国储备重要的红木战略资源,而且还可以在林中放养紫胶虫,生产紫胶。当地农民也可以通过放养紫胶虫获得丰厚的收入。
黑 黄檀属于硬阔叶树种,有很好的生态稳定性,不易发生病虫害和火灾。大力种植黑黄檀,可以获得很好的生态效益。将黑黄檀与针叶纯林混交,可以大大降低森林火 险等级,并有效地防止毁灭性的病虫害,提高森林生态稳定性。黑黄檀可以和包括思茅松在内的多种树种实现混交,以黑黄檀改造现有低质低效林,可以极大地提高 现有森林的质量。
现在,一些地方大量种植的香蕉、荔枝、龙眼、香蕉等热带水果,病虫害极为猖獗,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大面积种植一种作 物,生态单一,生态稳定性差所致。如用黑黄檀将这样的大面积的单一作物分割开,一方面可以阻断病虫害传播的渠道,另一方面,黑黄檀高大的树木可以吸引鸟类 和各种昆虫,这些鸟类和昆虫能够防止和减缓一些病虫害的产生。
种植黑黄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黑黄檀是野生植物,易于生长、繁殖和养护,有的还可以自行繁衍成林。因此,种植黑黄檀不需特别的管护,不需特殊的技术,也不需浇水和施肥。
黑黄檀可以大面积用于植树造林。黑黄檀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耐旱、耐瘠薄。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遭受破坏以后,黑黄檀是最先生长出来的树种。因此,黑黄檀可以作为我国适宜地区的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
黑 黄檀可以作为城乡绿化观赏树。黑黄檀是高大乔木,树高可达20米,直径可达50?70厘米。黑黄檀的树冠为伞形,树形美观,树干古朴苍劲,有较强的抗风性 和较好的遮阴性,非常适合做城市观赏和绿化树种。黑黄檀是结子较早、较多的树种。黑黄檀的种子富含蛋白质,是各种小动物和鸟类的很好的食物。在城市种植黑 黄檀,可以营建一个鸟语花香、各种小动物上下其间的充满生机的、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黑黄檀的根系发达,有很好的保护水土的作用。黑黄檀还是豆科植物,可以改良土壤。此外,黑黄檀也是优良的蜜源植物和药用植物。因此种植黑黄檀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功效。
黑黄檀木材坚重,故而生长缓慢。一些企业和个体农户可能会望而却步,但这个问题不难解决。近期效益的发挥可以通过出售黑黄檀苗木、出售黑黄檀景观树种、林下 养殖(黑黄檀的叶子富含蛋白质,是很好的饲料,可以在黑黄檀林下发展养鸡、鸭甚至孔雀一类的高档禽类)、林下种植等形式收回部分投资。待树木成林后,还可 以开展休闲、度假,建立森林康复医院,以及开展叶、花、果实、树皮的利用,和小木制品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进行创收。
所以,种植黑黄檀可以收到很好的近期效益和长远效益。
由于黑黄檀生长缓慢,加之密度大、硬度高,人们缺乏加工这样木材的工具和技术,黑黄檀的利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所以,黑黄檀多年以来,没有作为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南缘地区的造林树种,也少有科研人员对这种树种进行系统的研究。
所幸,黑黄檀是紫胶的寄主树,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所(其前身即为紫胶所)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开始研究这种树种,并进行了规模化种植。现所辖的景东实验站内 就有60年代种植的几棵大树,近年他们种植的黑黄檀已经成林。作为紫胶寄主树的黑黄檀,他们研究的时间最长,有专门人才队伍,有现成的树种资源,并已经有了规模化种植的经验。
愿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所能够在黑黄檀的种植事业中大显身手!
文/黎云昆(作者为国家林业局原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造林司副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