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吉祥
在没有手表也没有挂钟的古代,怎样计时呢?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想到了一些法子。
起初他们所用的方法是,选一个比较平整的地面,当中竖一根竿,再在地面上划一些表示时刻的线条,根据竿的影子在线条上的位置,就知道什么时间了。有人说这就是“太阳钟”,那竿子是时针,太阳在天空中由东向西移动时,也在无形中“拨动”了时针。这种计时的工具有个正式的名字叫日晷。但日晷在有阳光的时候才管用,如果遇到阴天下雨,或者到了晚上,日晷就不管用了。所以,人们又想到了另一种办法。
古代的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通过长期观察,人们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至于发明漏水壶计时器的年代,目前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但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至迟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我国已正式使用漏壶计时了。
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最初使用的沉箭壶,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有一个小洞,壶中竖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由于漏壶中水多时和水少时的滴水速度不同,影响到漏壶计时的准确性,所以,为了提高计时的精确度,由单只逐渐发展成多只一套的漏壶,同时,还由沉箭式漏壶改为浮箭式漏壶。漏壶的级数越多,计时就越准确。
实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壶系列中,壶数最多的是4壶一套,而且这种4壶一套的漏壶仅有两套存世,一套是清代制造的,现陈设在故宫博物院的保和殿;另一套制于元延?三年(1316年),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两套均用铜铸造而成,故称为“铜壶滴漏”。
以元代铸造的铜壶滴漏为例。它放置在阶梯式架子上,4只铜壶大小不等,自上而下,依次递减。最大的一只高75.5厘米,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由于自上而下的3只铜壶外壁分别铸有太阳、月亮和北斗七星图,所以被分别命名为日壶、月壶和星壶,最下面的铜壶叫受水壶。日、月、星壶近底部都有一个龙头形滴水口,壶盖上开有一个进水孔,小水滴从日壶滴进月壶,再从月壶滴进星壶,最后进入受水壶。受水壶装有两个重要部件:一个是竖立在壶盖正中的铜尺,高达66.5厘米,上面刻画12条横线,旁边标有十二时辰的名字,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再一个是浮箭,也就是在一块小木块上连接一把木尺,随着受水壶里水量的增加、水面的上升,浮箭自然同步上升。人们观看浮箭顶端指示的铜尺刻度,就可以知晓当时、当地的准确时间了。如果把铜尺比喻为今天钟表的表盘,这浮箭就犹如表针了。
由于水的流动会受到温度等因素影响,所以尽管是多级滴水,也难免在时间上有微小误差,有时还要借助日晷等计时器进行调整。
我国发明的漏壶比国外制作的滴水计时器要早很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时的重要工具。不过到了明朝以后,由于钟表逐渐普及,漏壶应用才日益减少,可是在皇宫里还可看到它的踪迹。如清乾隆时所制的漏壶,不是用来计时,而是宫廷陈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