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清人李渔发明的笠翁香印

清人李渔发明的笠翁香印

http://feicui168.com 2014-05-21 16:58:11
南通博物馆藏清代葫芦形铜篆香炉 南通博物馆藏清代葫芦形铜篆香炉

  孟晖

  “打香印”也称“打香篆”“香篆打拓”等,是香事当中最有风味的一项雅艺。不过,清人李渔发明了一种“笠翁香印”,却不是用于制香篆,而是用于整理香灰,很能体现这个人的小聪明。

  《闲情偶寄》“炉瓶”一节中谈道,着手焚香时,要先把烧红的炭饼埋到香灰之内,然后用香铲在香灰的表面逐次轻按,将灰面按平。但是,香铲其实很难压出一个完全平整、没有铲痕的表面,效果有欠美观,而且,用香铲一下下地按压,过程也很麻烦。李渔说,自己是个懒人,宁愿通过发明创造来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消耗,于是,他设计出一种“木印”。

  这个木印需根据所用香炉的口径定制,大小、形状都与炉口完全一致,以便在按压时恰好将炉内香灰的表面完整覆盖。木印的造型应该接近锅盖,微呈穹形,顶部正中装有把手。

  更为精巧的一步设计是,在木印的内面上镂刻出凸纹花样,具体纹样则可以尽情发挥,随意选择,或是数枝梅花,或者一朵菊花,或者刻出一首五言绝句,或者雕成八卦图形,总之全看个人喜爱。雕好花纹之后,还需将内面加以油漆,以免使用时沾灰。

  利用如此的木印,整理灰面一步就变得简单了,只需将木印在灰面上轻巧一按,香灰的整个表面便平整无瑕,光滑如镜,但微微呈圆丘状,同时,灰面上还会显现出花草或诗句的印纹,多添一分雅趣。不过,李渔强调,用木印压灰需要一定的技巧,必须快落快起。一旦用劲过大,会把香灰压实,那么埋在灰内的炭饼就会因缺氧而熄灭。

  李渔对自己的这个小发明颇为得意,为其起名曰“笠翁香印”,吹嘘说“使人巧天工,两擅其绝,是自有香炉以来,未尝开此生面也”。 确实,在清代以前涉及香事的记录中,倒也没见提到类似的用件。笠翁香印发明出来以后,类似的配件便在清人的香具中出现了。

  所谓的笠翁香印,在李渔的原意,是用于普通的焚香环节,与打香篆并无关系。不过,在清代,他的这一发明恰恰被转用为篆香炉(一般也称印香炉)的配套组件。

  南通博物馆藏有一只清代丁月湖设计、王东林造葫芦形铜篆香炉,其成套的定制配件中便包括一个“压板”,是一个与香炉造型完全一致的葫芦形平板,上有把手。这个压板的作用,正是当炉中放入香灰之后,用其轻压灰面,让香灰表面光滑平整,所以也称灰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一套铜如意形篆香炉具组合,同样涵带一个与炉的口径完全一致的如意形压板。显然,这种压板正是对笠翁香印的移用,只不过改为铜质而已。

  笠翁香印被引入打香篆的程序,道理不难推测。制香篆时,是把带有镂空花纹的篆香模子放置在炉内的香灰表面上,倒入香粉,整理好之后,再把模子提起,结果当然是香粉通过模子上的镂花泄落到灰面上,由此“印”出一个连绵回环的篆纹。于是,将香粉点燃,就能看到一点萤火沿着这一带篆纹缓缓燃烧,散起一缕轻烟,逐渐把回环的纹脉蚕食成灰。利用篆香模子把香粉漏落到灰面上时,要让篆纹整齐连续,燃烧时不会中途熄灭,就要求灰面务必平滑。清代的篆香炉喜用艺术化造型,往往轮廓变化多端,以香铲整理炉内香灰并不方便,很难顾及不规则的边角。李渔当初恰恰是考虑到香铲整理灰面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才发明笠翁香印,所以,把笠翁香印用于制造承载香篆的平台,是很合理的选择。

  妙的是,以丁月湖设计为代表的清代花式篆香炉还移用了传统套奁的形式,既方便使用,又易于收纳。南通博物馆藏的篆香炉,分为底座、炉体、镂空花盖三个部分,彼此叠摞,形成一只标准的香炉。但是,炉体的炉底以下部分中空,与底座共同形成一个小小的贮物空间,与炉形一致的篆香模子、压板连同香铲、刮刀恰好可以收纳其中。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设计方案。

  由于要在灰面上漏下香粉的复杂篆纹,所以灰面本身不能带有凹凸花样,因此,篆香炉所配的压板均为素面。在一般的焚香当中,能够在香灰上拓印出花纹的笠翁香印似乎并未获得流行,也许因为容易将香灰压得过于硬实,导致灰内炭饼缺氧熄灭。不过,今日品香爱好者也许不妨尝试一下,通过实际操作,看看笠翁香印是否真如李渔自己夸耀的那样精彩。■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