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7日讯(记者 徐磊)关于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权的讨论,已是由来已久,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茫然和趋从。
从85新潮到八九大展,甚至直到今天,中国当代艺术依然铭刻着西方的深深烙印。值得欣慰的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积极构建真正本土化的学术体系。
“革命”艺术在继续?
综观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有2005年之后的“黄金(1315.60, -4.40, -0.33%)八年”,也有近年的“颓势难挽”。这一时期涌现出的艺术家大多是政治波普一路,或以文革脸谱凸显时代印记,或以夸张的表情反思社会与人性,但不管表达形式如何,似乎总与西方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在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更多局限于社会意义上的批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评论文章基本上不会涉及到艺术本体的讨论,更多的是谈社会意义,比如政治波普。
“英国最大的画廊??萨奇画廊,在切尔西分馆的开幕展的名称叫做《革命在继续:中国新艺术》,让人感到很吃惊,甚至有些啼笑皆非的感觉,也反映出西方对中国有一个文化想象,认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就是革命的、红色的、暴力的这种东西”,夏季风无奈地说道。
在夏季风看来,“八五新潮”之后出现了一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他们在海外的影响力很大,也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很多年轻艺术家的榜样,或者模仿对象,这种模仿不只是外在的模仿,图示上的模仿,甚至是从精神意识上的模仿。
“艺术家所表达的可能跟文革遗留问题有关,可能也跟当代艺术的思潮有关,85新潮到八九大展的这批艺术家只能代表那个时代的艺术特征,这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场,它已经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部分”,夏季风解释道。
话语权需要多学科构建
其实,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之所以缺失,主要是因为当代艺术的研究相对滞后,一直都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在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学术这块太弱,所以才不得不遵从西方的标准,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谈到这一问题,夏季风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一些艺术家和机构开始做出自觉性的选择。但是西方艺术标准的建立,可能不仅仅是艺术圈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性的、系统性的问题,它可能跟评论家、科学家、心理学家、人文学家、哲学家都有关系,也就是说,所谓“话语权”是各个学科共同构建的。反观中国当代艺术,不过区区三十年的历史,的确很难达到这样一个高度。中国当代艺术整个体系里边,其他跨学科的专业人士进来的很少,学科之间,比如文学跟艺术、电影也跟当代艺术可能都存在很大隔阂,这些都需要一些时间去打破”。
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构建一个所谓的话语体系呢?在夏季风看来,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历史上一直有人在构建中国艺术的美学标准,这些人的身份特征,不仅是文人,还可能是皇帝或官员,对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生存有很大的作用,甚至一个国家的气质养成可能跟这些人都有关系。传统这块特别强大,可以作为构建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可以把古人当作同时代的人来看待这样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同样存在于这个系统之内,它不存在历史的问题”,夏季风表示。
东西方美学差异或将消除?
对于西方的一些标准或者模式,夏季风并没有那么排斥。他指出,“西方的有些现行标准也是可以拿来用的,尤其是艺术本体之外有些实操性的问题,比如如何做展览、如何推广、如何构建一个美术馆的系统等。核心的问题就是东西方不同的美学,而这种不同文化背景所表达出来的差异性恰恰是让人最感兴趣的东西,假如跟西方艺术做的一样,在我看来,这样的艺术是毫无意义的”。
作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掌舵人,夏季风一直尝试建立真正的东方美学体系,显然这并不容易,但他一直以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市场的敏感,执着地坚守着他的美学理想。
“我们一直按照东方美学的方向在做,我希望所推出来的艺术家,包括展览、学术讨论跟西方的艺术系统是有区别的。从大的框架来说,要把东方艺术那种美学系统延续下来。从目前看来,东西方之间的这种差异性不排除在将来会变得越来越含糊,最终成为一个标准,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可能一些艺术语言到时候会消亡,只剩下一种标准的语言。但艺术恰恰是要阻止或者试图减缓、放慢全球化的特征,要把文化的这种多样化保留下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所以我们对具备更多东方美学线索的艺术家更感兴趣”,夏季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