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民
批评和批评家如同球场上的观众和裁判。艺术家就如同球员,你球员的个人球技再精彩,也必须在一个舞台上演出。如果你犯规了,裁判就会给你黄牌和红牌。如果你艺术家的活好,观众就会给你喝彩。如果运动员同时也是观众和裁判,问题就会变得很荒诞和无聊。
批评和批评家当然也分业务和专业的,业务水平也有高低。在这个人人都是艺术家也人人都是批评家的时代,也有业余和专业之分。卡拉OK人人会唱,但是能够进入我是歌手决赛的或者能够上春晚(假设是一个比较专业的舞台)也毕竟是少数。
最重要的是,批评是一门学科,批评家是一个专业,进入学科和专业都需要资历的,都需要有一个从无知到有知,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最重要的还需要创造性的批评。所以,如果你是卡拉OK的艺术家,你可以自娱自乐,视一切批评为粪土,游离于批评之外。如果你是专业歌手,你想去竞技,你需要进入春晚,对不起,你的卡拉OK的自由就被剥夺了,你就必须经历专业选手的痛苦和磨砺。你必须被评委们指手画脚,你必须忍受最严历的批评。即便批评是错的,在舞台上,你也必须承受。
艺术家群体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群体,批评家群体也同样。都会有一个素质金字塔。如果你没有从塔底到塔尖的经历,你不知道一路的风景,用塔底的心态和目光指手画脚,你知道在塔中和塔尖的艺术家或者批评家会怎么看你吗?无知者无畏,无知者也可能会无耻!
批评家和艺术家的关系,人格是平等的,但是关系是不平等的。不是什么谈恋爱的关系,而是选手和评委的关系。批评家是专门挑毛病的,是必须艺术家保持距离的。如果批评家和艺术家是恋爱关系,整天谈情说爱,那还有什么批评,只有甜言蜜语,互相吹捧,最终结果就是狼狈为奸,一对狗男女。当今艺术家有看不起批评家的集体潜意识,就是因为有些批评家只把艺术家当作一夜情的对象,给钱就睡,不管对方的艺术如何,都天花乱坠。久而久之,批评家的独立地位基本丧失,成为给艺术家抬轿子的角色。批评家必须自律和尊严,就是必须以包公铁面无私。让艺术家战战兢兢。如果一个包公式的批评家,碰到一群无知无耻的艺术家,在群里张牙舞爪的,也不把包公当回事情,那么,别说退群,永远无视你们都是可能的!
当今合格的批评家少之又少,因为批评家除了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人格尊严之外,对学术水平要求也高,必须精通中西方艺术历史和理论史,也必须熟悉各类艺术创作的规律和技术窍门,也有丰富的创作经历,也就是说必须“文武双全”还特别大公无私,是一个艺术的理想主义者。这类人不说绝迹,也基本上是国宝级批评家,在艺术圈里几乎难觅。在当今文学、法律和公知中有那么几位,面对逆境依旧死磕。批评家最重要的是原创的与时具进的艺术理论,有对西方美术史批评史有独立的判断而不是靠翻译来当传声筒。尤其是要警惕翻译理论家,毫无原创靠鹦鹉学舌成为权威。
现在流行的大多是评论家,因为无独立而原创的理论体系,有的只是现代西方艺术史理论的断断续续,加上个人的文化修养、学识、经验和兴趣爱好,加以发挥和想像,就成为一种评论话语,并且把这种评论当作权威论断。把个人审美当作评论,这样的评论人人都会,真正属于卡拉OK,审美是没有对错的,审美也没有权威,审美是每个人的天赋,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天赋差异很小。所以,当一个评论家只是用审美的思维来评论艺术的时候,其实这和一个普通人的审美没有太大学术差异。只不过在他们的审美中参杂了一些学术用语。因为这样的评论没有系统理论支持,也没有说服力,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评论家喋喋不休,夸夸其谈,而艺术家却不以为然,甚至认为评论家说的和他的艺术创作毫无关系。这就是当今评论家的悲哀!评论家不懂艺术,找不到艺术的七寸,也找不到艺术家的痛点,这样,你即便天花乱坠,艺术家也会心服口服。只是因为你是帮他说话,也就乐见其成了。艺术家服气的批评家是一针见血地找到让咽气的命门,让他觉得五雷轰顶。艺术家不是怕批评,怕的只是不着边际的胡言乱语。
批评家必须艺高胆大,敢于单刀直入,而不是羞羞答答,艺术家才会惺惺相惜。批评家如果花拳绣腿,靠华丽辞藻来搪塞自己的苍白,艺术家自然也就心知肚明,装着明白揣糊涂。
来源:艺术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