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节日里营造喜庆气氛的吉祥挂件,宫灯成为传统花市的“常客”。广州是传统红木宫灯发源地之一,广式红木宫灯至今有600年历史,因明朝广州木雕艺人发明而得名,是绘画、木雕和玻璃工艺的集合体。它以珍贵的原料精雕细刻,曾是进贡皇宫的珍品,后大量出口,广受外国人喜爱,被称为“中国灯”。近日,记者寻访传统广式红木宫灯艺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罗昭亮及其女罗敏欣,一探广式宫灯的奥秘。
广式宫灯起源:岭南画绘就“中国灯”
据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罗昭亮介绍,红木宫灯起源于明朝,清朝时最为出名,由广州人发明,在明朝曾是贡品。最初的宫灯,是用木架蒙着丝绸做成的。在国外的玻璃制造传入中国后,才改用玻璃作灯壁,有了毛玻璃,便开始在灯壁上作画。在广东发明了可装卸的宫灯之后,清朝的宫灯还成为了出口商品,很受外国人的喜爱,被称为“中国灯”。近代初期,广州中华宫灯厂曾拥有450名工人,宫灯产品远销海内外,盛极一时。
罗昭亮表示,“北方的是白木宫灯。其材料是北方白木,宫廷画师在丝绸上作画。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从东南亚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大量进口各种红木。广州的木雕艺人将这些珍贵的红木精雕细琢,发明了可装可拆的红木宫灯。又因丝绸易被虫咬,于是制作成沙玻璃,在上面作画,配在红木制作的宫灯中。”
随着时代变迁,历史中的“名贵贡品”却在发展中逐渐式微。由于文革影响、市场萎缩,20世纪90年代,经营半个多世纪的中华宫灯厂宣告倒闭,宫灯艺人四散,或转行、或转做家具,从事宫灯的人屈指可数。
宫灯大师:木雕世家三代坚守“宫灯情结”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罗昭亮来自不折不扣的“木雕世家”,其父亲从事中式装饰的工程;叔父则是家具木雕雕刻师傅。罗昭亮致力于木雕、宫灯艺术几十年,而其女儿罗敏欣也随父入行,热爱宫灯艺术。
在宫灯行业兴盛时,罗昭亮没有从事宫灯工作,而在中华宫灯厂倒闭后,他却为传统工艺的式微倍感可惜。1993年,已经54岁的他,毅然从生意不错的摩托车配件上转行,做起了宫灯。在行业式微时入行,罗昭亮面临着重重困难。2004年,厂中仅卖出1个宫灯,为了维持厂内的经营,罗昭亮卖了两套房子,用光了毕生的积蓄,并向银行贷了款,“宫灯的技艺是珍贵的传统文化,不能失传。”
近20年过去了,全国坚持专做红木宫灯屈指可数,罗昭亮带领位于白云区江高镇神山两下村的红木宫灯厂成为广东唯一的一家,他让已经失传了几十年的红木宫灯艺术又回到了人间。而精美的宫灯也因此成为每年广州花市上的“常客”,为广州很多文化部门收藏。现在,75岁的罗昭亮仍和家人一起坚守着“宫灯情结”,女儿、女婿都致力于宫灯事业。他说,“以前坚持办厂的时候,工人们都劝我不要继续干了。但我从长远来看,有几千年历史的宫灯曾经那么辉煌,这证明宫灯的生命力很强,会有好地发展。”
宫灯技艺:精雕细琢绘就“中国灯”
广式红木宫灯结合木雕、岭南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酸枝花梨、坤甸等名贵红木做材料,以雕刻中的“通雕”工艺为主,再结合绘画、玻璃元素,纯手工制作而成,整个宫灯通透玲珑,外形以四角、六角、八角居多,并且可装可拆。因外型玲珑通透,很多讲究的老广在中秋或元宵会在家中挂一两个红木宫灯做装饰。
据罗昭亮介绍,制作宫灯分木和玻璃两大流程,玻璃画方面,玻璃要经过喷涂磨砂开界手绘上彩等工序;而木件要经过烘烤开料开眼、拉花雕刻打磨上漆各步骤。最后将两者组装起来,选择合适的内马达。数十个流程步骤走下来,一批宫灯从设计到出品最快也要一个月时间。
对于典型的六角形宫灯来说,木雕首先是雕在六角棱柱上。而罗昭亮对宫灯进行创新,在灯柱上雕刻漂亮的木雕,以增强宫灯的观赏性。罗昭亮表示,他最得意的作品便是自己花费9年、和女儿罗敏欣共同创作的《百鸟朝凤灯》,从灯身到灯柱及根雕做成的灯座,组合起来成为精妙绝伦的大型艺术品。记者看到,这部作品高3米,由罗昭亮家门口一株百年龙眼树雕琢而成。他们巧妙地利用老树千姿百态的根系,在上面雕出龙、虎、蛇等13种动物,不仅体现了红木宫灯的制作工艺,还体现了根雕的制作工艺。
罗昭亮说,“宫灯的美是包容多样的,一个宫灯有12或18幅画,因为是走马的,可以看完一幅接着一幅,在宫灯中,岭南画的山水、花鸟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红木雕塑工艺又能锦上添花。加之宫灯本身的实用性和它作为历史文物的价值,它的价值不可估量。”
创新传承:新点子让传统宫灯“再生”
同很多的民间工艺一样,传承问题也是广式红木宫灯面临的一大问题。据了解,目前,广州掌握广式红木宫灯技艺者寥寥,多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致力宫灯发展推广的,仅罗昭亮一家。而对于技艺传承,罗昭亮早就未雨绸缪,他不仅收徒弟,悉心传授宫灯技艺,也发动全家人加入了发展红木宫灯的队伍,女儿专作玻璃画,女婿负责灯光的配置,就连小外孙女,也在慢慢熏陶,“希望她以后至少能掌握技艺,别让工艺失传”。此外,他还自觉担任一些学校的客座教授,参加各种讲学,希望能推广宫灯,“宫灯承传到我们手上,也应该通过我们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