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艺术宫举办的首个当代艺术展,“LOVEAIJING:艾敬的爱”综合艺术巡展日前闭幕。这个最初被很多人以为是歌手艾敬的跨界玩票之举,出人意料地获得了观众的好评,那些充满美好情感的作品,不仅好懂,而且动人,展示了当代艺术的另一种面相。
由此映照出的另一面却是:在当下的中国,本应承担起反映时代精神这一使命的当代艺术,在“看不懂”和“政治噱头”的歧途徘徊太久了。当艺术无法唤起大众认同感和归属感时,就会陷入困境。
市场和大众,同时对当代艺术说“不”
有心人或许已经注意到,曾经在市场上高歌猛进的中国当代艺术,最近两年开始“退烧”。在今年的香港春拍上,张晓刚最具象征性的一件作品以不到一亿港元的价格落槌,勉强超过预估价300万港元;就在同一场拍卖会上,4件流拍作品中有3件是中国当代艺术品。而在同期举行的保利“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中,曾梵志的一件作品也仅以刚刚超过预估底价的价格落槌。
艺术评论人石建邦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一开始就被西方收藏者主导,到目前为止,差不多有五分之四以上的此类作品被海外收藏者购买,这就造成了艺术家们对西方审美取向和政治口味的迎合。一旦这股来自西方的兴趣退潮,此类作品也就失去了价值。事实上,在冷淡中国当代艺术的同时,已经有大量西方资本转向对他们而言更为新鲜的印度当代艺术。
与此同时,因为过于迎合西方,缺少真正的时代和文化基因,也导致当代艺术被普罗大众敬而远之。不久前,位列“中国最贵艺术家”之一的岳敏君在南京举行他的新作展,蜂拥而至的参观者把展厅挤得水泄不通,一番“朝拜”之后却留下“看不懂”的观后感。策展人葛千涛说,当代艺术的本质应该是表达时代精神,展现时代变革,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不会让人看不懂。但现在的许多作品恰恰与时代无关。
保值和赚钱,成为当代艺术品最主要功能
谁把当代艺术推入了歧途?有评论界人士指出,当代艺术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前提是要真正地进入当代;很难想象一个对生物技术和互联网发展一无所知的艺术家,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当代作品。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国内不少当代艺术家缺少的正是这种“进入”。
“艺术品过分金融化,也会带来非常负面的东西。”葛千涛这样分析,这一观点得到了石建邦的认同。之所以许多人不约而同地采用图式化符号作为其作品的核心造型,除了迎合西方审美里对中国社会文化的想象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样容易形成风格,“好认!容易估价!”石建邦这样说。事实上,这种创作方式最早就是始于美国的安迪?沃霍尔,艺术界普遍认为,他的波普艺术把全世界文化艺术带入了被消费的时代。我们观察当下最走红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会发现它们几乎都沿袭了这一创作思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国内美学教育尚未完全普及,导致大众缺少艺术消费习惯,艺术品仅仅作为收藏对象而存在,保值和赚钱是其最主要的功能。有过经营画廊经历的葛千涛说,很多人买画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听,“自己没有判断,完全听别人讲。”而一旦在画廊里买下了某一件作品,就会不断打电话来询问行情,没有涨价就要退货。当艺术品被当成了可以快速变现的金融产品,也就催生了一批既没有艺术价值也没有时代精神的“当代艺术品”。作者: 邵岭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