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 韩墨 实习生 徐瑞岭 通讯员 黄婧 图/文
今年4月,深圳图书馆筹备已久的古籍文献修复室正式宣布启用,馆藏古籍文献从此有了“医生”。
深圳图书馆于20世纪80年代初筹建,1986年正式开馆。而在开馆之前,1985年,由知名中医教授张太无老先生向深圳图书馆捐赠了一大批珍贵古籍,这些中文线装古籍构成了深圳图书馆最早的古籍藏书。此后,在近30年的岁月中,在历史的传承中,深圳图书馆古籍文献成为了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张岩介绍,目前深圳图书馆馆藏有古籍书300种、3000册(件),其中善本古籍约300册(件),普通古籍2700册(件)。2011年初,深圳图书馆四部珍贵古籍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明成化九年刻本,卷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四十三配清刻本)、《续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明成化十二年即1476年内府刻本)、《苏长公表启五卷》(明万历年间凌?初朱墨套印本)、《苏文忠公策选十二卷》(明天启间朱墨蓝三色套印本)。目前,深图的“镇馆之宝”、清雍正年间果亲王(就是《甄?传》里的果亲王允礼)点定的旧府抄本《唐宋元文约选》正在申请“第五批国家级珍贵古籍”。
据悉,从2012年开始,深图开展了馆藏古籍摸底、研究工作,在古籍摸底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古籍由于历史原因,破损比较严重,亟待修补。于是,便从2013年9月开始,筹备建立“古籍文献修复室”,经过努力,目前修复室已拥有专业工作人员6名,其中4人具备古籍修复的操作能力,专用古籍书库1个,古籍修复室1间,可以开始有计划地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
提起古籍,你想到什么?线装书?破损的封面?发黄的纸张?是这些,也不仅仅是这些。为了让市民读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修复过程,近日,记者走进了位于深圳图书馆二楼右侧这间只有16平方米的“神秘”房间。跟随工作人员章良和李?,一窥深圳古籍修复之旅。
在这间樟木柜紧锁、透过玻璃窗只可见整齐摆放古籍的房间里,只见长书桌上各种尺寸的尺子、小刀、放大镜、排笔等工具整齐地摆放着,而一个大大的冰柜和电磁炉、烧水壶等,甚至让人有误以为到了“厨房”的感觉。不过别误会,这里确确实实是一间文献修复室。据修复室的工作人员李?介绍,这些物品,都是修复古籍要使用到的。果然,在调试糨糊时电磁炉、烧水壶就派上了用场。李?介绍说,古籍修复人员就好比是古籍的医生,必须多看些“病人”,才可能提高自己的修复水平。所以馆里多次派李?、章良、王芳、彭江岸4位从事修复工作的同事到国家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知识和技术手工操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古籍修复,每一步都有严格的程序和技术。即使看似简单的糨糊调制,虽然步骤不多,可温度时间把握却相当不易。须用淀粉和水,纯手工调制,锅里水烧至沸点,及时倒入冷水与淀粉调成浆,待锅中水温降至60℃,整锅离火继续搅拌。往往需要上百次的实际操作,才能调出合格的糨糊。
“古籍文献修复室”工作人员、毕业于武汉大学版本学系的章良向记者介绍:“古籍修复,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民国初期,曾经有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等多种流派,但现在都已逐渐走向消亡,津派是消失最晚的。目前而言,古籍修复的派别已日渐模糊,深图‘古籍修复室’主要采用的是北方派系。一部古籍修复时间不定,一般在两周至半年左右。破损严重的书籍,则需要放慢修复的速度,要心静,更要有耐心……”
为了让市民更加了解深圳图书馆馆藏古籍,深圳图书馆陆续举办了馆藏古籍展示和修复体验活动,并邀请国内古籍专家来馆指导讲座。相信有了“古籍医生”,会让深圳的珍贵古籍留存得更久。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