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

展览为何日趋乏味平庸

http://feicui168.com 2014-08-03 13:59:05
大陆艺术家陈蔚《拾荒者笔记2014》 大陆艺术家陈蔚《拾荒者笔记2014》

  编者按:

  在美术馆展览台日渐竣工的当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却似乎越来越少。而对于形成机制的展览项目,如何维系展览质量,令人关注。由何香凝美术馆发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的“两岸四地艺术交流计划”项目,借此契机,羊城晚报采访了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胡斌,探讨“展览太多还是好的艺术家太少”?

  羊城晚报:今天的全国各地的美术馆、艺术展层出不穷,但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艺术资源相对过剩了吗?

  胡斌: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总体上我们现在的视觉与文化环境越来越多元,人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丧失了那种新奇感,而且出新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即使是有所谓新的现象出来也很快被别的事物所掩盖转瞬即逝。

  第二个是全球一体化,所有艺术家所接触的信息几乎是同样的,造成了创作思维上的某种同质化。再就是艺术系统也越来越全球化,艺术家适应系统的方式也变得趋同,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很多为系统所容纳而在创作取向上相近的作品,因此很难给人以深刻印象。

  第三个对于国内艺术家而言,还是有来自意识形态、资本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特别出格的作品不能实现,创作的思路相对被规训在一个安全的范围。

  羊城晚报:许多形成机制的展览项目越来越平淡,原因是什么呢?

  胡斌:现在展览项目过于频繁。好的展览策划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的,但是过于繁忙的策展人和机构负责人难以花较多时间来精心准备,于是造成策划主题的平庸、展览呈现的乏味,他们往往只是按照既有的经验仓促地组织艺术家和进行图录编辑、现场布置,在策划理念和空间实践上都难以有什么突破,使得大家对展览项目的印象平平。

  再一个,展览是一个系统工程,也不是策展人单方面能够决定最终的呈现形态,现在的机构很多本身是缺乏长期的计划的,有时候给策展人的策划时间相当少;不少艺术家也是非常的繁忙,经常难以花精力为一个共同的项目认真准备作品,还有不少艺术家是有代理关系的,有时候借作品或商谈合作都变得比较复杂,展览机会很多,但是好的展览变得越来越不容易。

  羊城晚报:一些显赫一时的双(三)年展甚至因为各种原因停办,这种现象似乎与正在发生的“艺术热潮”相矛盾?

  胡斌:总体上来说,双三年展还是很兴盛的,因为它还是较之一般的展览能够吸引眼球;一些双三年展的消失或者没有规律,在中国来说经常是因为主办方没有恒定的资源和组织结构保证它的持续性。

  当然,双三年展也日益呈现出上面所说的平淡化的倾向。双三年展作为一种全球化的展览模式,给艺术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它在展览机制上已经有些固定化,在没有新的驱动力或者新的模式变革的前提下程序化地运作这套体系势必造成平淡和乏味。

  策展人、艺术家的日益固化也是双三年展面目相似的原因,双三年展越来越仅仅成为一个符号而难以具有新的知识生产性,艺术家也越来越难以真正为展览产生具有在地性和现场实践意义的作品。主题的大同小异,艺术家和作品的大量重复,成为双三年展非常突出的现象。

  羊城晚报: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展厅里,却总会见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名的艺术家,您怎么看待这种特殊的代际现象?

  胡斌:现在的展览大量集中于两端,要不是盛极一时的名家,要不就是青年学生和青年艺术家。现在中国艺术市场上的高价位主要还是八九十年代成名的部分艺术家。这些当代艺术名家在大众传播界也吸引了不小的目光,不少新开的馆或者希望借艺术造势的商业项目经常采用借用这些名家的名气抬高自身、吸引观众的方式。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已经泛滥成灾变得没有效果了。真正有力量的展览还是得提出新的学术性的理念,艺术家的作品和学术理念能够有很好的契合,而不仅仅限于名家。

  而另一端则是青年学生和青年艺术家,这种展览也已经泛滥成灾了,不少主办方是抱着青年价位低、上升空间大、操作容易等原因来做的,实际上,如果没有好的理念和对青年艺术家的真正研究,青年展览也是失效的。现实的目的使得展览呈现了这样的人群分化,而不是一个各种层次各种年龄阶段都给予相应研究和推进的态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