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把扇骨,几多风骨)
本报记者 顾学文
20岁那年,张赫挺花200元入藏第一把湘妃竹扇骨;如今,他藏有五六十把扇骨,数量不多,品质却高,因而在上海扇骨收藏圈占有一席之地。
在圈内,张赫挺大概是最年轻的了,却被国内顶尖制扇名家视为忘年好友。“80后”毛头小伙是怎样叩开大师心门的?或许就是他的一次次登门求教,让前辈们感受到了一个年轻人对传统扇文化的热爱。
一把湘妃竹扇骨,让他一见倾心
走进“匡时山房”,顿感清凉:不仅因为它处于云洲古玩城二楼转角幽静处,布置雅致,更因一室的“怀袖雅物”??文人折扇。
这里是张赫挺的天地:不在意客人多少,他常自己静静地整理、把玩;若遇喜欢扇子、却不太懂的客人,他便耐心讲解,一副小老师的认真模样??不求买卖,但求多一个爱扇人。
张赫挺爱上扇骨收藏是在20岁那年。一天,他逛城隍庙古玩市场,见到一把竹制扇骨,大骨上均匀铺洒着红褐色的斑痕,迹似泪珠,形如烟霞,疏密得宜,韵味隽永,让他一见倾心。彼时的张赫挺虽年轻,却已是资深藏家??藏史始于小学二年级,先是集邮,后是集币,再是印章,只是不曾涉及扇骨收藏。但手中所触、眼中所见,令他如此不舍,终以200元的价格收进。
“这是把红湘妃竹扇骨,后来知道它的工艺很一般。”如今,这把扇骨自然已被张赫挺淘汰,不在他珍藏的五六十把精品扇骨之列,但他始终记得,是它领自己入了门。
在上海,爱好收藏扇骨的人也有,但像张赫挺这样,爱到仅工作一年即辞去令人艳羡的事业单位的工作,而去开一家小店专营扇骨的,极少。一般人都是在经营瓷器、书画、玉器等收藏大类时,顺带做些扇骨生意。专营扇骨是赚不到大钱的,但张赫挺愿意他的小店保持一份寂寞与纯粹,因为这样,“进门的人才都是爱扇的人。”
从独爱天然之趣,到读懂朴素之美
爱她,便要懂她。
除了逛市场、与藏友交流藏品与经验,张赫挺还大量阅读有关书籍。随着了解的深入,扇骨与他,不再只是物与人的关系。
扇主要分团扇与折扇,张赫挺独爱折扇??虽然折扇是在明代中晚期才从朝鲜传入我国的,不若团扇纯正、古老,但折扇似乎更契合中国文人的审美观,一经传入,便成文人最爱的随身物。
扇骨材质大致可分竹、木、牙、角四类。木可以是紫檀、鸡翅、楠木;牙则是象牙;角则为玳瑁、犀牛角等名贵兽骨。但如此奢华,却非张赫挺所爱,他独爱竹扇骨。“竹的韧性最适合制作扇骨。”
最初,竹扇骨中的“湘妃”最撩动他的心。或是因着竹上那“花点匀密,纹如兔毫”的斑点,或是为了那流转千年的伤心故事:“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当然,娥皇、女英血泪染竹只是神话传说,竹上斑点其实是特定品种的竹,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在其笋初发时受真菌侵蚀而产生质变,日后便形成了花纹。这斑斑花纹,随变生趣,十分稀罕,早在明代,便有“四两黄金一把湘妃扇”的说法。
湘妃竹系九嶷山特产。九嶷山区原有一个斑竹林带,分布于宁远、道县、江华、蓝山等四县毗邻山区,东西长约二百里,南北宽近百里。近世以来,因保护不力,斑竹林带如今只剩四百余亩。且因为环境的改变,难见“湘妃”身影。
渐渐地,“梅鹿”、“凤眼”等其他斑竹种类也开始进入张赫挺的收藏范围,“刚开始收藏时,年轻气盛,非最珍稀的‘湘妃’不收,慢慢地,人变得平和了,懂得欣赏不同味道的美。”
又慢慢地,张赫挺受一些优秀制扇师的影响,开始品咂出“玉竹”的朴素之美。所谓“玉竹”,是指经水磨打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后,呈青白色的毛竹。“‘玉竹’的素美更‘走心’,更能表现工艺的精到。”
包容、归真,是张赫挺收藏扇骨的额外收获。
小小一把扇骨,大大小小72道工序
小小一把扇骨,大大小小72道工序,一丝一毫的差池,都会破坏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只觉一切都是“刚刚好”的美。
寻觅这份“刚刚好”,便是扇骨收藏的魅力所在。“材质加工艺,结果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张赫挺敬重制扇名家王健,因为“王老一年只做10来把扇骨,几乎不做传统样式了,每款必有创新之处”;他也特别喜欢制扇大师董德红的作品,因为“董老师经常会为了做好一把扇骨而冥思苦想,反复造型,反复修改,反复比照老扇子实物,做做停停,推倒重来,不计工本。他曾花两年时间制作一把‘包袱头’折扇。”
见多了精品,眼里便容不得一粒沙。“不好的东西,总会表现出它的不好来。”说着,张赫挺把两把同样式的“玉竹”扇骨并放在一起,“一把2000元,一把20000元,差距就在那股韵味。”
苛求细节如此,遑论类似“油炸骨”这样的低级作伪了。所谓“油炸骨”,即把新扇骨放入油中炸,伪造包浆。“这样做出来的‘包浆’是不自然的。”
张赫挺特别提醒,当下假冒“湘妃”的赝品特别多。“从清末开始,就有人在普通竹子上手绘红色纹晕,或用火烫出斑痕,充当‘红湘妃’牟利。”现在又有一种来自缅甸、俗称“草湘妃”的竹子,竹上也有红褐色斑点,以之制成扇骨,和真“湘妃”非常接近。“仔细比较会发现,‘草湘妃’色彩偏暗,光泽偏沉,斑纹不够灵动,没有真‘湘妃’那么鲜艳、油润。”
但网上流传的一些辨别方法也有谬误。“比如说用手摸,纹晕有浮凸感的为‘湘妃’真品,凹陷的则是人工烙烫。其实真‘湘妃’恰恰是凹进去的,‘梅鹿’才是凸出的,而人工新烫的凹凸并不明显。”
网上还说湘妃竹生长较慢,竹管较细,劈成两爿后,用于制作折扇的大骨刚好合宜,所以用湘妃竹制成的大骨,内侧大都有浅浅的自然弧形,赝品则无。“不能这么绝对,五六年前曾出现过一批较粗的湘妃竹,做成的扇骨排口在3厘米以上,看不到明显的弧度。”
对张赫挺而言,收藏便是如此,爱得深,自会有一路钻研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