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金丝楠已经绝迹,也有一定的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对历史比较了解,明代的时候,为修建故宫,大量砍伐楠木,耗资巨大,到了清代乾隆时期,连乾隆皇帝想弄点金丝楠修建宫殿或者做家具都比较困难,甚至还为了弄点金丝楠木料,拆人家明皇陵,乾隆极其喜欢金丝楠,在故宫的“活计档案”中,就记载了乾隆皇帝做了不少楠木家具。在金丝楠木的收藏中,以老料最为珍贵,尤其是大直径的原木老料,价格很高,一木一议,不以一般行情价论。而出土料,要看在土里埋藏了多少年,有的出土料,拿木样到北京自然博物馆鉴定,距今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可算“阴沉木”的范围了,如果入土只有几百年,木质还没有变化,还应该算是楠木。一般来说出土的木料体型一般巨大,如果木质保存很好,也算是宝贝了,这类的木料数量比较少。尤其是禁止挖沙,使藏在地下几十米的木料出土更少了。 由此可见,金丝楠料市场存量很少,拆迁基本完成,拆房料不会新增,挖沙被禁止,出土料也不会增多,新料存世量本来就少,而又被国家保护,所以金丝楠料的价格随着认可度的提高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黄花梨、紫檀、金丝楠木等名贵乌木木材中,以金丝楠木的乌木价值最高。
如今,由金丝楠阴沉木制作而成的官帽椅,现在更少见,不同于其他的坐具,官帽椅有两种形式。按形制和适用地域,可以分为主要用于北方的四出头官帽椅和主要用于南方的南官帽椅两种。从表面上看,两者之间的区别似乎只是搭脑和扶手出头与否,但仔细研究一番却能发现两者的诸多不同之处。曾有学者将坐面大小相似的两种官帽椅放在一起,发现“北官”的重量明显重于“南官”,之所以重量上出现差别,其实是由于南北制作风格不同而产生的形制、用料上的区别:北方人个性豪迈,所以用料足、形制也较大;而南方人则内敛文秀,有着强烈的文人气质,所以用料精细、形制清秀、体量轻巧。
最早的“北官”是大同华严寺所藏的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四出头扶手椅,虽然当时还没有明确称为官帽椅,但是其造型说明四出头官帽椅的雏形已经形成。
香港宝华国际拍卖公司征集的精品“北官”四出头官帽椅是椅的搭脑和扶手均出头,搭脑、扶手、联帮棍均是曲线式,联帮棍上细下粗,鹅颈稍弯。搭脑中间略凸起,两端弯曲上翘;座面藤屉,座面下饰牙条,足间施步步高管脚枨,为明清常见样式;座面下三面饰壶门券口,边缘起阳线。原藏于嘉木堂的明代黄花梨四出头高靠背官帽椅于2013年6月成交,成交价达575万元。在拍卖纪录上,一张黄花梨乌木高扶手南官帽椅在佳士得香港2012年11月28日举行的“精凝简练?美国私人收藏家珍藏中国家具”专场中,估值为150-250万币,最终以194万元币成交。在2013年乌木的市场迅速膨胀,江西15米乌木原木专家鉴定值2个多亿,越来越多的买家询问乌木家具并有明确意向收藏。随后江西的藏友3.5米长的紫檀乌木茶台在香港拍卖以460万元成交。
这把金丝楠阴沉木官帽椅(图1),以乌木为材,呈黑色,光亮润泽,保存极佳,包浆莹润,殊为难得。藤面,靠背上饰的牙条呈山峦叠嶂、烟雾缭绕之姿,纹理清晰自然纹美意幽。相比于之前的宝座、太师椅等坐具,官帽椅的气质和外形都似乎更加平和,在居室中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宽泛,也许正是如此,才使得流传下来的官帽椅精品不绝于世。官帽椅可以置于书房、餐厅、正堂等诸多空间,用以读书、进餐、待客皆可。它简约而经典的造型使其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放在居室之中,偶尔小坐亦能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