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第三届武汉美术文献展:再现代的追问

第三届武汉美术文献展:再现代的追问

http://feicui168.com 2014-09-22 12:32:59
封存  (装置)600×600×200厘米  2014年  魏光庆 封存 (装置)600×600×200厘米 2014年 魏光庆

  本报记者 严长元

  “三官殿1号” 当初作为湖北美术馆的一个展览品牌被推出时,在当代艺术展览屈指可数的公立美术馆中可算是个异类。然而经过几年的培育,不仅它越办越成熟,湖北美术馆也在当家人傅中望的带领下,深入探索三年展运作模式,继成功推出“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工业版画三年展”后,又将“文献展”纳入发展范畴。9月13日开幕的“第三届武汉美术文献展”,是该馆与文献艺术中心战略合作的成果。它不仅使得这个阔别7年的展览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而且通过三年展常设机制,赋予该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这一立馆宗旨以更深的学术内涵。

  “再现代”的多重阐释

  方力钧的光头新作、岳敏君的立体拼贴、曾梵志弥漫着忧郁的巨幅油画……一楼展厅展出了当代艺术界大咖的新作,然而,有更多精彩等待发掘。在地下一层展厅,徐震装置作品《金属的语言》,借助金银两色粗细不同的铁链和字母在地面圈画出时下的流行语汇,在发光的白色小灯的点缀下,吸引人们去看、去琢磨每一句话。魏光庆2014年装置作品《封存》中,艺术家将图书馆废弃的书架、书卡搬到展厅,敞开的抽屉里面满是借阅卡等资料信息,似乎是表达什么,又似乎什么也不说……它静立展场,看上去像是美术馆办公区的一部分。正在播放的袁晓舫作品《十年》,以影像记录的方式,展现了武汉市小东门地区十年前后的变迁。随着镜头的推移,观众看到了这一带居民房子、服装、环境与装饰等变化,那是城镇化过程中的真实变化,也分明是一个街道、一座城市乃至国家实实在在发展变化的缩影。它不仅让人感慨岁月留痕,耐人寻味的还有其背后的精神追问。

  本届展览分为“再现代”“刻奇博物馆”“后传统时刻”“残缺的文献”4个单元,策展人包括冀少峰、严舒黎和付晓东。“当下的中国和传统意义上的中国、1949年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中国都是不同的,如何在全球化格局中承接传统与现代,如何沟通中国与世界是当代的现实,也是不同文明所共同面临的现代性困境。” 冀少峰说,文献展“再现代”的主题归结到底是要“对现代核心价值观、未来发展模式和路径的重新认识、定位”。

  武汉曾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的重镇,也是当代艺术批评与创作的聚集区。当年活跃的批评家皮道坚、鲁虹、孙振华等为新潮美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从90年代中后期起,由于这些本土的当代艺术批评家与创作力量纷纷离开,武汉逐渐陷入沉寂。不得不说,包括三官殿1号、武汉文献展在内的当代艺术展览的推出,又再度重申了武汉美术先锋的地位。这几个展览也吸引了当初“出走”的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纷纷出场,他们带着更为广阔的视野和独立的视角为展览增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重在当代”的建设实践

  在去年的“三官殿1号”展上,湖北美术馆地下一层咖啡厅被改造成适合展览的空间。本次文献展上,原居展馆一侧的电影院被收回后变身“影像展厅”,4个小厅的声音、图像等硬件设施一流,又是一份惊喜。“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折点。” 批评家殷双喜说。

  影像展厅在国内美术馆中尚属稀有。它的精彩亮相,不仅扩大了展览的空间,也为影像等艺术的发展和相关收藏工作提供了平台与要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结合实验艺术纳入今年全国美展展区的情况,对此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尽管传统意义上的绘画、雕塑等架上艺术展览多、也好布置,是一个习惯性的方式,但现在无论从整个当代艺术潮流还是国内外的美术馆来看,中国当代美术学院的教育开始走向转型,学生的作品变化太大了,我们如何面对新一代的艺术家或者更年轻的观众群?作为美术馆馆长,我有一种危机感,陈列方式需要改变。”傅中望表示,影像、装置等艺术形式是当代人十分鲜活和先锋的思考和记录,这样做是考虑到艺术家和观众两方面的需求。下一步将制定艺术影片、动画、纪录片等的播放计划,还将邀请国际优秀影像作品来此展出。

  从展示空间到展览样式,从传统艺术到当代品类,其发展体现的不仅是空间的延伸,还有内涵的深化。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使得湖北美术馆在立足本土,全面梳理区域美术发展脉络的同时,亦将目光投向更能代表当下文化状态和彰显城市人文情怀的当代艺术。“一个美术馆,既要有传统的展览,也要有当代的、国际性的活动,这样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老人爱看的、年轻人爱看的,专业人士欣赏的,普通大众盼望的,我们都要尽量去满足。”傅中望表示,社会公众多元与多样的文化需求,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以及美术馆自身发展的要求,使得湖北美术馆不断尝试着文化创新工作。

  不断追问,持续努力

  “《美术文献》创办时推出的第一个封面人物就是傅中望。”《美术文献》主编刘明说这番话时不无激动,他没有想到,20年后,两方的携手使得“武汉美术文献展”这个品牌获得重生。由刘明策划的第一届武汉美术文献展2004年举办时,既无资金又无固定展览场地,要想持续难度可想而知。到了2007年第二届文献展举办时,它是作为湖北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的第一个展览亮相。待到第三届武汉美术文献展的大旗挥动之时,7年已经过去了。这次合作是湖北美术馆对武汉本土学术资源的一次整合,也是美术馆学术构建的重要步骤。

  在立足于湖北漆艺的深厚历史传统和武钢等重工业资源基础上,连续推出“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工业版画三年展”之后,如今,湖北美术馆将有一定学术基础的文献展纳入三年展框架,并渐次推进。在双年展、三年展早已不新鲜的当下,既要引进国际通行的运作模式,又要对地域文化进行很好的梳理,湖北馆也给自己设置了新的任务。“我们美术馆不仅要有三楼的固定陈列,也要有自己的展览品牌。否则,等到所有作品一撤,展览就跟美术馆没有关系了。”没有过多积累的湖北美术馆希望通过独立品牌展览在学术研究、公共教育与推广尤其是收藏方面有所收获。这是集雕塑家与馆长身份于一身的傅中望的创造,也是美术馆安身立命的所在。

  中国社会正遭遇“成长之痛”,这既是新旧冲突之痛,亦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冲突。如何在西方现代性之外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多元现代性之路?冀少峰说,“再现代”既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又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实验中……当人们一次次追问,当社会真实的历程开始引发学术思考,艺术家、批评家和美术馆的应答令人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