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巧夺天工的各种品香器具

巧夺天工的各种品香器具

http://feicui168.com 2014-10-15 19:32:55

  炉香袅袅,既馨且逸,香的馥郁芬芳来自感官体验升腾而起的精神愉悦,发现并利用香料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成为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用好香,势必需要完备的器具。数千年来,中国古人对于香料除了直接以嗅觉品赏外,还致力于香器具的发明和制作。中国沉香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一路伴随着香具的发展和完善。日前笔者特地请来了广东省沉香协会的专家,请专家为读者讲解中国各种香具的独特魅力。

  1

  香炉之制始于汉太子宫

  说到香具,香炉自然是大众接触最多、也最想了解的一类。

  据专家介绍,中国香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中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但这同今人所见的香炉还是两码事。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一书中写道:“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也就是说,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大约是在汉代宫廷才出现的。

  香炉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质料也有铜、铁、锡、木、陶、瓷、紫砂以及玉等。

  专家表示,不同材质的香炉,特点各异。其中铜制炉适宜燃立香,做铜熏香炉古人讲究用木做盖,避免香失真味。锡制炉质软易变形,但制作工艺简便,不增杂气。铁制香炉用时有腥气,久不能散,易生锈、无雅气。木质香炉若灰放置不当或不均,则易裂易坏、易损、污垢不易清理。陶制香炉拙而实用,但无贵气,须懂之者方能喜爱,但不可做大器。瓷炉有玉韵、实用时使香不失真味增雅趣,历来为用香者喜爱。

  宋明之后,紫砂材质的香炉开始出现,它集陶土的透气蕴香,瓷的光鲜雅趣和玉的温润内敛,为后来识香之士所喜爱,紫砂有良好的透气性,外表有玉的特质。把玩过后,精光内敛透着黯然之光,品香之后留香持久,久用后无香、自古成为品香用器中的精品。

  玉炉虽然华贵、典雅、但不适合用来染香,因此常做摆设观赏用。

  据专家介绍,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博山炉、唐宋介休窑的瓷香炉、明代漆器大香炉、明万历青花乳足炉,都是中国古代香炉的珍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2

  与陀螺仪原理相似的熏香球

  除了香炉之外,香斗、香筒、香球、香盒等也是常见的香道具。专家对这些香具也一一作了介绍。

  香斗又称长柄手炉,其实是一种带有长长的握柄的小香炉,多用于供佛,唐代即已流行。香斗的柄头常常雕饰莲花或者瑞兽,常用来熏烧香粉或者香丸。

  香筒是中国传统用于净化空气的一种室内用品,也是常见的祭祀工具之一。造型与古时汉族民间使用的筷笼相似,是种清雅的室内陈设品。使用时将沉香等特制香料或是香花放入筒内,使香气从筒壁、筒盖的气孔中溢出。香筒的做工装饰均有讲究,并以各种吉祥图案装饰,以表对于神明祖先的虔诚敬意。材料多样,其中又以黄杨木最为常见。亦或用紫檀、竹子等做成,材质十分讲究,工艺一般都非常精美,切雕工多为镂空,较为经典的图案有商山四皓、惠山五老、竹溪六逸、竹林七贤等。

  香球又称“香熏球”、“卧褥香炉”、“被中香炉”,是古代用来熏香衣被的奇巧器具。香球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笋连接,内套数层小球,均以轴承悬挂于外层,最内层设有焚香的小“杯”,无论香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其设计精巧,即使把香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其结构之科学,与近代飞机上用以保持仪表平衡的陀螺仪原理相似。在唐代贵族的生活中,已经普遍地使用银香球。

  香插是用来插放线香(或者棒香)的带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各有不同款式,以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线香。

  香盒和香囊都是放置香品的工具。香盒又称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状多为扁平的圆形或者方形,多以木、铜、铝等制成,大小不等。香盒既是容器、也是香案、居室的饰物。香囊则主要用来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但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

  此外,在焚香、品香过程中经常用到的香道具还有夹取香品的香夹、如同筷子的香箸、处置香灰的香铲、盛取粉末状或者丸状香品的香匙等。

  3

  中国古代香具精品层出不穷

  焚香、烹茗、挂画、插花,在中国古代被文人们视为“生活四艺”,进而演变为古人的生活美学。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里,品香焚香,已非生活的附属品,而是一种纯粹的独立的审美、修身、养性的活动,如同书画、音乐一样,是一种心灵的高级活动,是艺术的至美境界。香味比声音和影像更能拨动人的心弦。香的语言通过嗅觉引发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直觉式的思维方式,是属于艺术的。品香者从自身的意趣和情感出发,对香具进行选择,而从香具中也可以看出其主人的品味。

  正因如此,自汉以来,中国的香具精品就层出不穷,推动中国香文化流传不绝。

  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器具是博山炉,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沉香等香料传入中土,贵族家庭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不大,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六朝《咏博山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唐李白《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记述的都是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的迷人意境。

  唐代流行有提链的金属香球、香熏。唐代的多足带盖铜香熏十分独特,也有附提链者。带长柄的手炉常见于佛画的引路菩萨图及罗汉画中。此外还出现了大量用金器、银器、玉器做的香具,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此时熏球、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彩的唐代香具。

  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香炉。瓷炉虽然不能像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宋人焚香,常同时使用香炉和香盒。从古代绘画中可以看到取香的动作。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满白灰的炉具内。宋代也流行燃烧“香篆”,将粉末状的香料用模子压出固定的形状之后燃点。

  元明清时期流行成套的香具。元代流行“一炉两瓶”的成套香具。16世纪的明代绘画中就已出现“炉、瓶、盒”。这种组合式香具乃以香瓶作为储放香箸、香铲之用。传世的器物中有明嘉靖官窑的“五供”。五供是一炉、两烛台、两花瓶的成套供器,使用于祭祀及太庙、寺观等正式场合。明代盛行铜香炉,这与宣德时期大量精制宣德铜炉有关。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内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

  4

  香具收藏市场日渐火爆

  现代社会已不可能重返田园生活,但在繁忙过后,约三五知己摩挲一两件古玩,焚香品茶,感受古时人们的情怀,舒缓紧张的节奏,却也别有一番风味。专家表示,目前国内沉香收藏人士在品香之前,对香具进行赏玩仍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香友们互相交流各自的香具,探讨香具产自什么时期,工艺如何。不同的香具,可以对应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乃至不同的心情。比如从季节角度来说,冬天可以选择厚重、器形大、色调浓的炉具,而夏天就可以选用青花、白瓷等清雅的炉具,使得炉具和整个环境相协调。

  在这样的背景下,香具收藏市场正和沉香市场一样,逐渐走向兴盛。

  专家表示,作为收藏香道具精品的一个捷径,瞄准名家旧藏无疑是可以重点关注的。王世襄旧藏香炉的快速升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像一件“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其在2003年的成交价只有166.1万元。到2011年时曾在拍卖会上拍出了过千万的价格,升值接近10倍。名家旧藏源流有序,无疑是这件香炉稳定升值的重要原因。在王世襄的有关书籍中,收藏者们可以发现这件香炉是在1951年3月31日由赵汝珍先生赠送给他的。赵汝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琉璃厂“萃珍斋”古玩铺东家,自幼酷爱收藏古董,其收藏在业界可谓是响当当的牌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件香炉以超过千万成交之后,拍卖市场上也出现过一件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当代估价为300万港元,但最终无人问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没有名人收藏的记录。

  应该说,名家旧藏的香道具虽然品质稳定,但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并不会很便宜。对于初入这个行当的藏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多从权威书籍上寻找精品。1994年,由台北故宫博物院以院内藏品汇编出版的《故宫历代香具图录》,目前已经成为了香具收藏界的一本权威宝典,在许多拍品的描述上,都可以看到引用这本书的有关内容。其他权威的书籍还有《历代香具概说》。专家建议,对于收藏者来说,可以多关注故宫文物月刊中有关故宫历代香具特展的介绍文章。

  专家提醒说,收藏香道具,应该当以旧为主,以稀为贵。特别是要从材质、器形上入手,材质越珍稀、器形越少见、工艺越精美,价值就越高。许多香道具汇聚了雕刻、镶嵌、描金、书画等诸多工艺,精美别致,充满雅趣,是既有实用价值,又可执于手中把玩的艺术品。

  专家表示,香道具收藏的乐趣很多,有人醉心它的艺术性,有人痴迷它的机巧,有人沉浸在它的传承历史。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是希望通过欣赏、盘玩古物来追摹前人留在它身上的点点滴滴。由此上溯,遥想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艺术的提炼,对工艺的追求,从而感受到他们生活的状态,领悟到怀古的幽情。

  撰文:袁丁

  ■专访

  广东省沉香协会常务副会长吴彬娜:

  沉香文化为现代人减压

  笔者:为什么现在沉香文化又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吴彬娜:起源并盛行于中国的沉香文化,在东南亚各地区的不同时期都曾盛极一时,人们用香、惜香、爱香。尤其沉香本身具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传统中医药领域、养生领域等,都有其重要位置。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已成为普遍问题。此时,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沉香文化也开始慢慢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所带来的修身、养心、怡情,其实是一种对生活节奏的调剂或者说是一种新的沉香慢生活的方式。

  笔者:这么多年从事沉香行业,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吴彬娜:本人从接触到进入沉香行业十多年,经历了国内沉香行业的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其中最大的感受便是消费者对于香文化的接受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一开始盲从追高到现在追求沉香文化本身及香文化对自我的帮助与提高,这也正是大家逐步认识中国传统沉香文化的体现。

  笔者:您认为沉香行业未来的突破点在哪里?

  吴彬娜:沉香行业复兴之路是一条非常漫长的道路,却是一条光明大道,未来的突破点在于如何正确地去宣传沉香文化,让消费者对中国传统香文化有正确的认识,从而理性对待沉香产品。

  笔者:沉香文化的传承和普及,目前存在什么问题?

  吴彬娜:沉香文化的传承和普及目前尚处于扫盲阶段。沉香曾在中国历史发展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但却在近代因社会动荡不安而逐渐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这也让中国千年沉香文化出现了断层。几十年沉香文化断层期造成的沉香史料遗失以及文化的断层,严重影响了沉香文化传承的脚步,而这同时也让诸多不良商家趁此机会传递不实和错误的沉香信息。历史上曾被视为生活中必需品的沉香变成仅被极少数人了解与认识的奢侈品。可喜的是现在我们可以在广东省沉香协会的带领下全方位、多渠道、有计划地参与加入到宣传推广中国传统沉香文化的工作中来,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广东省沉香协会以及广大喜香爱香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千年沉香文化将魅力重现。

  笔者: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您能否给他们一些引导和建议?

  吴彬娜: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说明沉香行业是个朝阳、可持续并且有希望的行业。我所希望的是年轻人有正确的价值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道路和方向,戒骄戒躁,没有一日结成的香,也没有一日就能成大师的人。

  笔者:沉香行业抱团发展,取得一些成效,如何进一步抱团,你个人有何看法?

  吴彬娜:广东省作为沉香主产地以及贸易集散地,同时也是历史上传统沉香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的沉香产业企业。广东省沉香协会就是为了传承中国沉香文化以及推动沉香产业发展而成立的社会组织,协会于成立之初即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抱团发展形式,并于2014年8月中国(北京)国际香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首次实践协会抱团发展。广东省沉香协会带领会员首创抱团参展新模式:统一安排场地、统一装修展馆、统一着装、统一收银,并首次提出7天可退货,充分利用协会平台,打造诚信的沉香经营品牌,规范市场行为,助力沉香行业健康发展。抱团发展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思想,这是一种力量,需要协会全体会员齐心协力,为中国沉香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中国沉香产业的发展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撰文:刘丹哲 编辑统筹:李劲

  《沉香周刊》由南方日报社与广东省沉香协会主办

  总指挥:张东明 王更辉 刘东晓

  总策划:王垂林 刘海燕

  总统筹:郎国华 陈志 谭仕龙 张翼飞

  执行:袁丁 陈丽芳 裴敏慧 郁石 刘艳辉 陈明环 钟浩明 刘丹哲 王瑜 潘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