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日下午3点,由王春辰策划的《凉灯:黄于纲的一件作品个展》在现实空间开幕,此次展览为艺术家黄于纲第一次个人展览的举办,此次展览的准备历时2年之久,历经前期创作、后期制作,在2日为大家带来一次完美的汇报及呈现,展出作品是黄于纲近十年的积淀所致,其中包含了油画、速写、雕塑、装置、摄影、纪录片、文献资料等。
黄于纲2006年毕业。他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不是待在北京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而是回到家乡,因为他内心有一个湘西的凉灯苗寨,这些山山水水有他挥之不去的浓浓情感,乡村烟霭、阡陌农田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黄于纲要回去、扎根那里去创作,就是因为他有着这些长远的心愿和抱负。他学了绘画和艺术,是想去实现他的这个梦想:尽管它隐秘、远离喧嚣,但它富含了所有的人性真实,所有的人类学意义。他刚一毕业,即意识到他的艺术之路该往哪里走,他寻找的不是华丽的表象,而是真情的生活真实。也许,他要做的是只是就这一件作品,他也心甘情愿。他知道,他不是去画画,他是在用图绘的方式去领受上苍的恩泽??因为再没有什么人能有他的感觉和可能去持久几年地接受这一切的人的存在意义。
于是,他把画架支在了这一家人那里。一支就是几年,一画就直到今天,他将这一切的工作看作是视觉社会学考察,他的绘画也因此超越了图像的意义,而进入到历史本真的意义。尽管我们可以把这些深邃、深沉的绘画与荷兰小画派的室内画来比较,也可以和法国的现实主义绘画来参看,但这里的意义不是美术史的类型学比较,而是还原绘画方式与价值的比较。他时时在大山里与山川树木溪泽相处,长年与这户乡亲默默相处,他把这些都一一落实在画布上、相机里、速写中,也一字一字地写在心里。
它们来自于灵魂深处,如果我们不曾忘却艺术的现实需要和意义,这就是一批活文本。
这是黄于纲近十年的积淀所致,去写生不难、去画一张画也不难,难的是一做就是好几年,朝夕相处,完全融入其中,自己得以在一个人性的方向上超然,也让许许多多虚饰的东西黯然失色。因为黄于纲的所作所为,我们知道了凉灯,对它多了倾注,也让我们去再次反思什么是现实主义。它,在中国,依然需要活着,或复燃起来。这不是艺术的退步,而是人性的前行,也是艺术的当代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