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苏州博物馆藏竹刻品赏:案头风景掌上雅玩

苏州博物馆藏竹刻品赏:案头风景掌上雅玩

http://feicui168.com 2014-11-14 12:11:39

  江苏苏州 程义

  中国是产竹大国,更是用竹大国,在使用竹子的过程中,国人对竹子逐渐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宋代文豪苏轼更是宣称自己“不可一日无此君”。

  关于竹刻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实物则见于战国秦汉墓葬中。南北朝以后竹刻艺术已很发达了,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竹雕“尺八”就是明证。至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嘉定朱松邻将竹刻工艺施之于文房用具,开辟了竹刻艺术的新时代。此后竹刻门派迭起,名家辈出,竹刻一技蔚为大观。苏州居于嘉定与金陵之间,而这两地恰是竹刻的大本营,流风所及,以竹刻为业者亦复不少。加之苏州地区文化繁盛,文人雅士云集,故而是竹刻的主要制作和消费地区之一。

  竹刻究其用材,可约略分为竹筒雕和竹根雕两大门类。竹筒雕以竹竿为材,巧妙利用中空之特性,以笔筒和香筒为大宗;竹根雕以竹子的根部为材,利用其浑朴嶙峋之特性,以山子、圆雕、杯件为主。在此,将苏州博物馆所藏竹筒雕类藏品介绍给大家,以飨同好。限于篇幅,竹根雕以后将择机介绍。

图1 明中期竹雕蕉荫梳妆笔筒 高14.6厘米 径10.2厘米图1 明中期竹雕蕉荫梳妆笔筒 高14.6厘米 径10.2厘米

  此器以浅浮雕兼线刻法刻二女仆侍主母梳妆情况。仕女造型高额广颐,身材修长,是典型的明中期模式。同时又可从衣带装束、日用器具上找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子,可谓安景置物凿凿有据。其雕刻手法比较稚拙,更多的是依靠线刻的方法来划分组织结构,且无效仿某式某家的痕迹,在稍显僵直生硬的同时,却又透出一种质朴浑厚的气质,据此推其为竹刻艺术方兴未艾的草创期作品应不为谬。器表的颜色亦已由黄而红,由红而褐,更加显得古意盎然,雅致可爱。

图2 明晚期朱稚征竹雕春闺幽思笔筒 高14.8厘米 口径7厘米 底径6.8厘米图2 明晚期朱稚征竹雕春闺幽思笔筒 高14.8厘米 口径7厘米 底径6.8厘米

  此作品雕摹一仕女置身于湖石之间,停琴支颐,若有所思。石间斜插红杏一枝,有春燕穿梭其中,撩人眼目。作者在此突出重点,强调密中密、密而不乱,疏中疏、疏而藏拙的表现手法。一切置物造景都环抱着主人公进行铺张。在岩旁虚空处镌诗一首,作为点睛。可谓诗中存画,画中有诗。诗下镌“三松”二字款。此器融合了深刻、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法,使画面层次丰富,空灵剔透,且用刀圆润不露踪痕,造物转侧呼应生情,显示出嘉定派高超的竹刻技艺。

  朱三松,名稚征,嘉定人,朱鹤之孙,朱缨之子。活跃于明天启崇祯时期,竹刻名手,尤擅刻笔筒,所刻人物及蟹、蟾蜍之类,皆名重于世。《南村随笔》称:?城(嘉定)竹刻,自明正嘉间高人朱松邻鹤创为之,继者其子小松缨,至其孙三松稚征而技臻绝妙。

图3 明竹刻人物搁臂 纵22.6厘米 横7.6厘米图3 明竹刻人物搁臂 纵22.6厘米 横7.6厘米

  搁臂,又称臂搁、秘搁、腕枕,是临书枕臂以防污纸的用具。竹筒通常由表面的绿筠和内侧的竹黄组成。竹表面的筠也称竹青,纤维长且硬,不易雕刻,所以在创作竹刻作品前通常要去掉竹青。但也有个别匠师,巧妙地利用这一特点,保留部分青皮和竹黄,形成青黄对比。此器即以留青浅浮雕的手法,雕松树斜向耸立而起,枝叶茂盛,松下站立一倚杖老人,天上悬挂一轮明月,树根处有两朵灵芝,傍立两小山石,组成“月下老人”吉祥图案。浅刻葫芦状阳文篆体“朱三松”三字印款。所雕人物衣纹、松枝、山石等纹饰因久经摩挲把玩,减地部分橙黄,人物树干留青部分呈朱红色,对比明显,别具光泽。此器虽有“三松”款,但缺乏嘉定派圆雕深刻的基本特征,反倒具有吴之潘薄地阳文之态。此器虽为仿朱三松作品,但整体观之仍有一股古拙之气,应是当时坊间高手所为。

图4 明末清初 三松款竹刻桐荫玩月笔筒 高10.4厘米 口径5.1厘米图4 明末清初 三松款竹刻桐荫玩月笔筒 高10.4厘米 口径5.1厘米

  此笔筒以浅浮雕手法刻出一组缱绻起伏、玲珑透剔的湖石假山,其间植梧桐一木,高入云端,又有修竹数竿,摇曳其声。满月一轮浴于云中,下有二仕女,一倚于石作观月状,一蹀躞而行作弄影状,画面充溢着生活的情趣。作品用刀细腻,层次丰富,在线与面的转侧处交代得圆润有余。也许作者有意强调月夜的朦胧气氛,不主张采用劲健的刀法和跌宕的构图,以温柔的风格为基调。款镌“丙午秋日,三松”,书法带有董其昌的风貌,据此应定为清初作品“丙午”为康熙五年(1666年)。

图5 清顾珏款竹雕笔筒 高11.9厘米 口径5.5厘米 底径5.4厘米图5 清顾珏款竹雕笔筒 高11.9厘米 口径5.5厘米 底径5.4厘米

  笔筒口作鳝脊式,下承三矮足,色呈枣红色。器壁环雕松竹,林中坡台间群贤毕至,一组听琴,一组弈棋,各得其所。整器用刀深峻,跳顿有力,来去踪迹刻露,不作矫饰。在造型上一反顾珏早年精雕细琢的风格,竹树枝叶以块面形式处理,带有浓重的装饰性效果。人物也不拘泥于形似,约略数刀而神态生动。且参用深刻和镂雕法,准确圆熟,富有变化。款署隶书“顾珏”二字,镌“宗”“玉”连珠印一方。此器同传世顾珏作品相较,略显僵硬和粗率,恐亦是挂名仿作。

  顾珏,字宗玉,嘉定人,活动于清康熙、雍正年间。他的刻竹精于浮雕,一反朱氏等人传统的平淡天然的风格,转向精雕细刻,“刻露精深,细如毫发”。

图6 清中期周颢竹刻枯木竹石笔筒 高10厘米 口径3.8厘米 图6 清中期周颢竹刻枯木竹石笔筒 高10厘米 口径3.8厘米

  此枯木竹石笔筒,遣意骋怀,炉火纯青,是其典范之作。画意虽取法元代大画家倪云林,而笔墨则自出机杼,用刀更是生动活泼。勾勒处正侧顺逆,劲健盘曲有如苍虬腾跃;皴染处薄破淡削,轻点斜拂如春燕啄泥。可谓刀笔酣畅,淋漓尽致,非一刀是镂刻,非一笔是笔墨。周氏骄矜一生,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虽将完工之作,一刀不敬,必弃而裂之,故既亡,硕儒钱大昕为之作传,以崇其品也。

  周颢,字晋瞻,号芷岩、雪樵、尧峰山人、芷道人等,晚号髯痴。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上海嘉定人。嘉定竹派以朱氏首创,一变至吴之?,再变至周芷岩。朱氏以镂塑掌门,吴氏以浮剔看家,周氏则以刀代笔,缘画铸影,称为铁笔。周氏竹刻作品擅长阴文深刻法,将文人画技法融入竹刻,使书画中的勾皴等技法在竹刻中得以再现。尤其长于表现山水、竹石等景色,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由于周颢对嘉定竹刻技法贡献良多,所以被誉为“如诗中杜甫”。其人从不因富人慕名致金而创作,而偶然欲做,成后却随手赠人,表现出一股特别的耿介之气。

图7 清中期邓渭竹刻行楷论书笔筒 高11.6厘米 径7.6厘米图7 清中期邓渭竹刻行楷论书笔筒 高11.6厘米 径7.6厘米

  此器以天然竹节为之,不镶口底,造型朴素而气质端雅。器表刻论书一段曰:“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乙未夏日上浣,云樵制。”“乙未”为乾隆四十年(1775年),“云樵”为邓渭之号。

  邓渭,字得璜,号云樵,嘉定人,活动于乾隆、嘉庆年间。从小受父亲嘉定竹雕名家邓孚嘉指授,宗法竹刻大家吴之?,擅长花卉人物,别创刻书一格,浅刻行楷小字,使刀如笔,秀雅整饬,声誉鹊起,为时所重,号称第一。他刻的书法刀口坚挺,转折甜厚,与乾隆皇帝的书法气韵相投,成为一代风气的写照。

图8 清中期潘西凤竹雕虫草笔筒 高12.8厘米 长、短口径6.2×5.3厘米 图8 清中期潘西凤竹雕虫草笔筒 高12.8厘米 长、短口径6.2×5.3厘米

  此笔筒以椭圆形竹段为干,上缘削成敞口,下部镶以紫檀托底,承以三矮足。作品创意全然像一幅宋人小品画,精练紧凑,富有生机。刻划了雏菊二本,秋草数茎,一螳螂栖据其上,反身举起镰螯,欲待一饱之状惟妙惟肖。右上一蝇徐徐而降,无异于自投罗网,紧张的形势无疑会抓住关注这一场景的第三者。

  此作品款署“三松”,镌印曰“潘”,应视为潘西凤仿朱三松之法而作,有如清人作画常有仿某人、某家之笔法的时尚。此器虽为潘氏临仿朱氏作品,但又不失自己风格,是一件难得的精品之作。

  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浙江新昌人,寓居扬州。耿介不群,以布衣终,活动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精刻印,善制竹,深刻和留青皆佳,时人誉为濮仲谦后第一人。立意高蹈,不袭成法,起伏跌宕,标致深远是其本色。

图9 清竹雕东坡夜游赤壁笔筒 通高17.4厘米 口径14厘米图9 清竹雕东坡夜游赤壁笔筒 通高17.4厘米 口径14厘米

  此笔筒采用宋代大文豪苏轼的《赤壁赋》一文为题材,镌刻了苏东坡等人乘舟夜游赤壁的情景。作品构图十分新奇,在岩壑群中辟出一角,江水由此奔腾而出。一舟驻锚压浪而泊,舟中人物昂首瞻月,而举止各异。崖壁松、柏、桐、椿盘翥如舞,偃昂如盖。云烟缥缈浮动,圆月若映若掩,不由你不缘景生情。此器有紫檀木镶配口底,下承四矮足。全器运用了薄衣浅刻、浮雕深刻、镂雕等多种刀法,且充分运用了对立统一、多样对比的创作思路,如薄云的游曳刀法,江水的劲健刀法,大块岩岫的毛刻,枝干的玲珑剔透,开合之间,丰富了艺术的信息。东坡夜游赤壁笔筒是嘉定派竹刻的程式化产品,坊间均有制作,水平也高下不齐,此即其中较佳者也。

图10 清竹刻松鼠葡萄镂空香筒 高19厘米 口径3.1厘米图10 清竹刻松鼠葡萄镂空香筒 高19厘米 口径3.1厘米

  此香筒以香妃竹为雕刻材料,直筒,上下天地盖为红木,镶象牙圈制成。内壁钻有小孔。整件作品运用平刻、镂雕、皮雕、留青等数种技法。在藤蔓上挂满了串串颗粒硕大的葡萄,藤蔓枝叶相连,4只松鼠穿梭于葡萄与叶蔓之间,生动可爱,平添几分生机。藤蔓枝叶以留青手法刻划,充分利用竹筠和竹肉的色彩特点,营造出层次分明的果繁叶茂的景象。整器雕工技艺精湛,画面生动、流畅,布局清晰、合理,此件香筒既是日常生活用具,又是具有高超艺术水平的欣赏品。

图11 清竹刻西厢人物香筒 高20.4厘米 口径5.8厘米图11 清竹刻西厢人物香筒 高20.4厘米 口径5.8厘米

  该香筒呈直筒式,上下各镶牛角盖,内壁中心钻有小孔,使用时插上点烧的线香,盖上盖,青烟香气从镂孔处散出,阵阵清香,扑鼻爽心。据清诸礼堂的《竹杯胜语》解释,香筒“用檀木作底盖,以铜为胆,刻山水人物,地镂空,置名香于内焚之”。它既是人们焚香的日常用具,又可置于案头供人欣赏。

  这件香筒所雕是以《西厢记》中“崔莺莺听琴”的故事为题材,画面刻划梧桐树下一主一仆“张生焦桐操琴”“琴童傍立听佳音”,松荫下“崔莺莺听琴韵”“红娘指声话张生”的生动画面。整器运用阳刻、浮雕、镂雕、留青等多种技法,雕刻细致,刀法浑厚。人物表情刻划生动,古朴典雅。  

  责编 李挺

  
来源:《收藏》杂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