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兰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看到这张照片我着实有点吃惊,画面的时间是1925年,地点广州,一位中国女摄影师和搭档,不仅人长得漂亮,专注照相的神情也显得那么专业,用今天的话说,特有时尚欧美范儿。那个年代,照相是一件绝对时尚而又时髦的事情,出现了很多以营利为目的的照相馆。个体的摄影师非常少见,女摄影师更是凤毛麟角。作家老舍就曾写过一篇短文:“在今日的文化里,相片的重要几乎胜过了音乐、图画与雕刻等。在一个摩登的家庭里,没有留声机……,似乎还过得下去;设若没有几张相片,或一二相片本子,简直没法活下去!”
1839年,人类发明了摄影,据说最早是在法国诞生。不久,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向外国开放五个通商口岸。随后,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今天已经普及的照相技术,使人人都可成为摄影者,清末的中国,照相和照相馆都是稀罕之物,它传入中国时被叫作“写真”、“照像”、“影画”等,后来才固定叫作“照相”。翻开晚晴申报的史料,上海的照相馆大抵有:像馆、画楼、影相铺、照相楼、照相号、照相寓等称呼。
就像古话说的“行商坐贾”,照相术的有利可图,也开始了它的商业化运作过程。遍布城市里的照相馆,使照相成为民众生活中奢侈的享受,而流动照相师则活跃在街头,甚至远走他乡,他们其实是文明传播的使者,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从20世纪初,流动的照相师就奔走在乡村与城市之间。起先,人们还不太适应这种照相技术,比如以前有老人说照相机会摄取人的精血,时间长了,当人们拿到留下容貌的相片时,就会喜不自胜,流动照相师的生意也逐渐好做起来。那个时候可没有立马可取的快照,一般总得隔上十天半月才能取到照片,年轻后生,特别是姑娘家对照相望眼欲穿,等得很不自在。实在要快,办法只有一个:加钱!这就要师傅第二天再跑一趟。那个年代,照片上的颜色都是用颜料染的,还不大容易褪色。有钱人家的姑娘小伙看到自己形象当然会很欣喜,照相术成为当时装点生活的靓丽奇葩。■
(作者系华师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