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伟明
城市设计与规划需要更多文化力量来渗透,这是毋庸置疑的,这话每年也在各种开幕式和论坛上听到,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先说当代艺术的介入,我们现在能在不少繁华商圈范围内看到一些雕塑装置布置在那里,其中也不乏名家名作;我们也能接触到很多艺术展出,国内外艺术家总是很青睐于上海。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还是有不少人提出,当代艺术,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就逐渐有与社会“脱轨”的态势,为什么?原因当然相当复杂,有艺术家创作心态,也有观众心态变化等等,但很关键的是这些被批评的设计往往是远离生活、远离社会的。
上海在艺术设计上的投入不小,是用了心的,但是却不够细致,还做不到细节也不放过。艺术设计的好坏没有固定标准,但放到不同环境中就需要思考更周虑。就说世博园区留下的展馆规划,利用好世博园区的地理优势其实可以打造出很有针对性的城市艺术区域。比如以浦江两岸的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中心,以艺术为主题辐射向周围展馆,不仅有艺术展出,而是更加突出城市文化品牌打造,让本地老百姓也好,国内外游客也好,都知道原来的“世博园”变成了“艺术园”,不是很有利吗?我们对于这样的“主题公园”模式的认识还停留在迪士尼乐园这样的游乐园上,其实这其中也是大有文章的,迪士尼能红遍全球背后有着非常完善的一套文化机制,这正是我们所欠缺的设计力。尽管上海有着丰富的城市资源和各种文化标志,而真正能帮助人们了解“海派文化”的城市设计却还未见到,还需要决策者和设计者共同探讨,观察更细致,利用好现有的资源,把上海的城市招牌打造得更贴近生活!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