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商报》?中国当代艺术周刊主办的“30%??-郭强、王雨超作品展”于2014年11月25日至12月12日,在北京798艺术区盛世天空美术馆展出,王鹏担任策展人。
策展人王鹏:关注80后艺术家创作背后的价值线索
通过王鹏的讲述,我们可以对这个展览,以及两位艺术家有一些较为清晰的认识,找到串联在“展览”“策展人”“艺术家”和“作品”之间隐藏的线索。
本次参展的两位艺术家都是80后,作品风格差异很大,分别代表了当下年轻艺术家的两种类型:
王雨超,出生在青州这样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他崇尚自然性的表达,作品接地气。他将成长中的感悟与经历融入到作品中,描绘各种场景、蔬菜、花卉,这些存在于记忆中的常日风景,表达着他对生活的认知。
而另一位艺术家郭强,文人气比较重,作品有些意识流的意味,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没有刻意想去画什么,或定义什么,我只是希望将画面处理的好一些”。
60、70后的艺术家比较知识化,但也很局限,他们更多的是对政治、社会和历史的反思。而80后,一直处在一个不断急速变化的社会进程中,他们已经无法再延续一些东西,社会环境强大于个人的意识而产生直接深入的影响。
策展人王鹏表示,他不太看重作品自身,他更关注的是80后艺术家创作背后的价值线索??
他们到底在围绕什么“核心”在画?
他们想要说什么?
他们为什么坚持艺术道路?
他们和社会发生了哪些碰撞和磨合?得到了什么?
在这个反复的找寻的过程中,艺术家逐渐生成的怀疑态度使得他们能够从新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然后再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当然,构建是很艰难的过程。
王鹏认为这些才是最重要的。
郭强:艺术家永远不能脱离想象
郭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第一工作室,他自幼就对古代历史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故而一直到大学期间都执迷于传统绘画。
大学毕业是他在创作上的重要转折点。面对即将步入的新阶段,他在懵懂之中试图寻求突破,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语言。毕业作品是用油画表现了从《清明上河图》中截取部分场景。郭强自言,不喜欢永远坚持一种风格,他的特点就是一直在变化。但推动他一直前进的动力是想象力。
这幅《丢失的马》是郭强转型期的作品,初看给人以超现实的观感,不合常理的构图,无法解读的叙事,若有似无的隐喻。郭强没有刻意去定义画面中的个别图像,没有特别的象征意味,创作过程只是随着自己的感觉去续笔。
王雨超:做悲观的理想主义者
对于王雨超而言,画画是很自然的事情,创作都是即兴中产生的。他觉得这样一种状态让他在创作中很轻松,就像一个小孩儿在玩儿。“将生活中的经验转换一种存在方式”是他对自己创作风格的定义。
在王雨超的看来,当代艺术应该是自由的,然而当下的艺术家却被被商业性牵制了创作的方向,当然,他同样也纠结于其中,但坚持保持对这一状态的质疑。
王雨超很擅长用一种带有启发性的手法把某种被大家经常忽视的问题的本质,用一种场景式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引导观众重新审视和思考。
作品《浓雾中的猜测》,笼罩整个画面的雾霾,像窗户纸一样被舔破了,从破口处看到的是各种不同的事物猜测。
作品《飘来一朵遵守公德但不合情理的云》,荒凉干涸的土地上,特别急需雨水的时候,一片云带来一束雨,却下到了马桶里,试问,这是一种遵守秩序的合理呢?还是不合理。
王雨超认为自己这样不是在说教,他只是在单纯呈现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感悟,与观者产生对话或者共鸣。其实没有谁会影响谁,自己的生活需要自己把握,正如他的作品《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厨子》,烹饪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最终能得到什么口味的菜肴,是否可口,需要的是智慧。
然而,这样一个充满智慧,对自身与社会有着独到自我认知的一个年轻艺术家,却只想做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
@梁皓s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