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冯创贵 江西省新建县人。1989年毕业于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现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一台灯具照亮了华夏大地的绚烂与多彩,一豆灯光氤氲出两千多年的文明和温暖。最早的灯长什么样子,省油灯又是怎么省油的……日前,记者见到了灯具收藏爱好者冯创贵,看他收藏的2000多盏灯,听他讲关于灯的故事。而他的职业是一位大学老师,收藏的经历颇为人玩味。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秉持朴素功能论,让收藏返璞归真
“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我国的灯史,是一幅卷帙浩繁的艺术长卷。
有专家指出,在远古时代,人类渐渐有意识地固定火源,而这些用来固定火源的辅助设备经过演变,出现了专用照明的物事??灯具。中国古代的灯具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极具实用性和时代性。明清两代是古代灯具发展最辉煌时期,在质地上除原有的金属、陶瓷、玉石灯具和烛台外,又出现了玻璃和珐琅等材料的灯具。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冯创贵所搜集的3000余盏灯具,“几乎贯穿了中国灯文化史的各个朝代,几乎涉及到了各个材质,几乎容括了所有的设计与造型,也几乎纳入了全国各地域、各省市的灯文化”。
日前,收藏周刊专访了冯创贵,或许是恋旧情结作祟,他依然使用最简单的按键手机。“手机就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嘛,而增加的所谓智能功用,只不过是让人荒废光阴、徒增烦恼。”这种再朴素不过的功能论,对灯具这类文物来说亦如此。他说,要在源远流长的灯文化史中,让收藏与研究返璞归真。
百余平方米的家里,堆满了各种类型的灯具,犹如一座小型的专业博物馆。客厅里搭起高高的架子,阳台上堆满装有灯具的箱子,而卧室与书房更是填满灯具,难以在里面转身。即使这样,空间依然不够,他在外面还另租了一套房子,来安置这些充满性灵的物什。
画灯具元素,日久生情走上收藏之路
数量如此巨大,收藏用了多长时间?堂堂一位大学老师,为何对相对偏门的灯题材产生浓厚兴趣?冯创贵说,这要回溯到1989年大学毕业时。虽然他在大学里主攻艺术设计,但始终酷爱油画,毕业后创作劲头更为迅猛。“当时,我不知为何特别喜欢在画面中加入灯具这种元素,总是感觉有了这个东西,画面就亮了,笔触就活了。”“日久生情”,冯创贵逐渐对画布前一盏盏可爱的灯具产生了兴趣,不自觉开启了自己的灯具收藏之路。
据冯创贵回忆,他的收藏经历了三大阶段,首先是萌芽时期“稀里糊涂买古董”,其次是入门时“认认真真买假货”??虽然兴趣有了,态度也很端正,但毕竟学识与眼光有限,难免入手赝品。而最终则是赝品越来越少,直至极少看走眼。为此,他走遍了全国,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向朋友借债买心仪的灯具成了常有之事。
“灯具常给我带来千年际会的惊喜,那种愉悦感无法形容。”有一次,他遇见了一只包裹着厚厚泥土的灯具,直觉告诉他这可能是一个重量级文物,他以低价买了回来,用了整整一个月小心清除灯上的泥土。泥土完全剥落的那一刻,这只灯具的造型与神韵让他震撼,俨然是“脱胎换骨”。后经专家鉴定,最迟是春秋时的灯具。
“文物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冯创贵坦言,他一开始的确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沿着中国民间工艺史按图索骥搜集灯具,但逐渐“以文物发现文化”代替“以文化寻找文物”。
收藏体会
收藏归根结底是坚守文化情怀,如果只是爱好,只是图利,收藏也不会走很远。生命的意义是多维的,如果一个人是在用生命去体味文物,那么他就是进入了收藏的境界,生命也由此变得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