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洛 桑 文/图
今年95岁高龄的魏明章先生,是我省著名的地方史学家,他收藏了千余册青海地方志类的书籍。这些地方史不仅是研究青海历史演变的重要史料,而且还成为了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藏品。魏明章先生收藏青海志书的历史从他在昆仑中学求学时,到现在已有七八十年。因为收藏的地方史籍太多,为了便于查找,老先生专门做了书目,详细记载了他收藏的所有青海志书书名、作者、出版日期和出版社。
书店书摊是魏明章先生常去的地方,他只要看到有关青海历史的书籍就买,可在早些年青海地方志类的书籍并不多,青海设官建制虽早,但地方志书的编篡较晚,在解放前也只有《西宁卫志》《西宁志》《西宁府新志》《丹噶尔厅志》《循化厅志》和《大通县志》等,这些地方史书被老先生“收入囊中”。
虽然在解放前青海的地方志类书籍数量少,但其中的有些地方志能代表青海较高的治史水平,《西宁府新志》《循化厅志》尤其突出。魏明章先生说,这两本青海史籍在西北地区来说有很高的治史水准,无论是从记载内容,还是从文采等方面都极具价值。魏明章先生说,这两本地方史籍的初刻版本很难买得到了,因此它们不仅仅是历史书籍,更是难得的文物。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西宁府新志》先后再版,其中50年代出版的为删节版本,如今即便是这两个版本也难觅踪影了。
在魏明章先生的众多藏品中,有4本地方志是非常珍贵的孤本。它们是乾隆版本的《西宁府新志》和康熙版本的《碾伯所志》以及民国版本的《大通县志》和《丹噶尔厅志》。其中乾隆版本的《西宁府新志》为家传,对魏明章先生来说更具价值。《西宁府新志》的编篡者是清乾隆年间的杨应琚,他曾两度出任西宁道,在青为官十余载,他参照明朝人修的《西宁卫志》,参酌借录。这本书较全面地记载了青海的历史、人文、民俗等方面的内容,共约30万字,卷首附有西宁府、碾伯县、巴绒厅、贵德厅等十幅舆图,分为星野、地理、建制、祠祀等十志。这本书对后世研究青海历史意义重大,是传世至今较完整的一部青海地方志书。
魏明章老先生的这四本孤本藏书,纸页柔软泛黄,有些纸张的边缘染着一层暗渍,有些封皮边角卷翘起来,可以看出魏明章先生是常翻阅这些书籍的,也反映出这些书籍年代的久远,但这并不影响书的阅读质量,端庄秀润的字迹清晰可辨,没有丝毫褪色的迹象。
魏明章先生认为研究青海历史,离不开西藏和甘肃历史,因此也特意收藏了这两个省区的有关资料。这两个地区的史籍,成为了研究青海历史的重要参考,比如《甘肃通志稿》和《甘肃通志新稿》以及《河州志》中记载的许多内容都与青海相关。
因为热衷于收藏地方史稿,魏明章先生还和很多收品的编篡者和译者结下了友谊,在魏明章先生的藏书中有一本汉译本的《安多政教史》,这本书是藏文典籍汉译的代表作。魏明章的朋友吴均先生就是这本书的译者,吴先生有着深厚的藏文功底,是甘青地区“早期藏学开拓者之一”、青海省格萨尔学研究的先驱。
魏明章先生的藏书为研究青海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82年新编篡《西宁府新志》时,他就为编篡者提供了不少资料。编篡者李文实在序言中特意对魏先生提供藏书一事深表谢意。
在魏明章先生的藏品中有两本《西宁府续志》(上、下册),这两本书很特别,书名是由青海省著名书法家李海观先生题写的。魏明章先生回忆,当时他的这两本藏书的封皮脱落,破旧不堪,为保护书籍他就重新为书籍制作封皮,并请他的朋友李海观先生题写书名,李海观先生是名满河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遒劲洒脱,端严秀润,使藏书更具价值。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