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图书馆十楼古籍部,是整座图书馆里最“神秘”的场所。与人来人往的图书外借室不同,这里鲜有读者的身影。幽深的陈列室里,静静“躺”着十余万册古籍;其中善本422种,4764册。成都图书馆里最有价值的珍籍善本是什么?面对记者抛出的问题,古籍部主任刘英洁细数成都图书馆里珍藏的古籍之最。
最有史料价值书信
《林中丞书信集》
看点:用薛涛笺书写,存云贵川史料
成都图书馆内收藏着不少和四川、成都有关的名人作品,如明刻本《杜子美诗集》、清康熙刻本《读书堂杜工部诗集注解》,清雍正刻本《读杜心解》等,其余名人之作则不胜枚举。其中,最有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当属《林中丞书信集》。
林中丞,本名林肇元,清咸丰年间避乱于湘,后从军,战功显赫,光绪四年(1878)任贵州巡抚。刘英洁介绍,成都图书馆藏《林中丞书信集》,收录了林肇元担任贵州巡抚期间的书信原稿43封,另计他人书信7封,往来者多是当时贵州任上要员,包括袁开第、曾纪凤、邓善燮、储裕立、张胜严和文天骏,《清史稿》中有其中多人传记,评价甚高。
有趣的是,林肇元所写信笺纸采用的是时兴的薛涛笺。薛涛笺是生活在成都的唐女诗人薛涛所创制,有十多种花色,如玫红、浅粉、鹅黄、嫩绿等,信笺上还刻以花鸟,并配以诗文。最初是女诗人薛涛用以诗歌唱和,后流行开来。仅是信笺,也是极具美感的艺术品。刘英洁介绍,林肇元的墨迹多为行书,豪放舒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书信集的内容则涉及相当广泛:包括贵州、四川等省份政治、军事、科举、农桑、民俗等等,还包括曾纪凤出任云南布政使时镇压倮黑暴乱的史料等,对于研究清末年间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军事、政治、民俗等皆有参考价值。”
作者最富争议的菜谱
《食宪鸿秘》
看点:400多道菜谱,兼谈饮食养生
《食宪鸿秘》,一本清代饮食文献,一般认为此书写于雍正年间,其作者为清代儒学大家朱彝尊。刘英洁介绍,成都图书馆藏此书为雍正九年(1731)刻本,后来由于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轻微破损,前人曾做过精细修补,已然如初。“由于此藏本较为少见,刻印精良。除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以外,也具有一定的版本价值。”
而关于该书的作者,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总结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朱彝尊,这也是大多数人沿用的观点,包括《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和《贩书偶记》等目录书均记载为朱彝尊所撰;二是王士祯,日本、美国等学者在撰写中国饮食发展演变史时便持此观点;三是有的学者认为此书乃乾隆时期江浙书商伪作托名于朱彝尊,清代已然有学者开始怀疑,“持此观点者认为,朱彝尊是儒学大家,著书立说多以经义考为主,和菜谱有些八竿子打不着。”刘英洁笑言。
不过,也有人为朱彝尊正名。“此版本分上、 下两卷,书前有一篇画家年希尧所作的序,落款时间正是雍正辛亥。”这位年希尧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大将年羹尧之弟。“我们据以判定版本年代的时间??雍正九年(1731),书后附录汪拂云抄本78条,同样是菜肴制作方法。”刘英洁透露,全书主要按原料所属分类并按食物主次排序,上卷有饮之属、 饭之属、粉之属、粥之属、饵之属、酱之属、蔬之属,下卷则分餐芳谱、鱼之属、蟹类、禽之属、卵之属、肉之属、香之属。
此书中一共记录了430多道菜肴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何制作各种风味酱、各种肉类和蔬菜,甚至还涉及到海鲜之类的烹调,还旁涉美容秘方如“桃润”的制作。所收菜肴以浙江风味为主,兼及北京及北方地区。书中对许多菜肴的制作方法都有详细的记录。比如金华火腿、醉蟹等,今天依然被大厨们借鉴沿用。
此外,“本书上卷中还有‘食宪总论’ 一文,也就是今天所谓的饮食养生禁忌,对饮食宜忌和饮食健康等问题做了相当详细科学的总结,对于今天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刘英洁说。
最具文献价值
《清代学者象传》
看点:清代学者、艺术家名录
《清代学者象传》则是成都图书馆内收藏的古籍中,颇有文献价值的一部。该书为抄本,采用棉纸抄写,纸张洁白,字迹十分工整,可算得上上之品了。
刘英洁介绍,馆内所藏为《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是由清代学者叶衍兰编撰、黄小泉绘图。总共收录清代有名学者169人,画像171幅。开篇第一位学者便是赫赫有名的顾炎武,其余还包括陈维崧、朱彝尊、王士祯等名家;但所谓的“学者”又不局限于学术研究者,还包括许多当时著名的艺术家、画家,如苦瓜和尚等。此外,还在书中介绍了传主生平事迹,包括名号、籍贯等,更罗列了其代表性著作,“此点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显得尤为珍贵。”
成都图书馆藏《清代学者象传》为第一集,民国年间手抄本,字迹工整清秀,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遗憾的是抄书者已不可考,由于书中并无内容提示,抄写的具体年代也无法考证。但根据其所抄写的目录来看底本当是四册装订的。这恰巧是192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出版的四册本《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此抄本的时间上限,最早也应不会早于此。或许是囿于自身绘画能力的限制,抄本并无画像,仅仅保留了文字,为了给读者更好地呈现该书原貌,我们在后期出版时补充了画像部分。”
刻本年代最早
《婴童百问十卷》
看点:医方886个,擅治麻疹和水痘
成都图书馆内现存最早的古籍版本,是明嘉靖十八年的刻本《婴童百问十卷》八册,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古籍了。
《婴童百问》是一本有关婴幼儿的初生养护及病候诊治的医书,作者是明朝的鲁伯嗣。刘英洁介绍,该书将有关婴幼儿的初生养护及病候诊治等列为100个问题予以阐述。书中针对每个提问都有案例解答,探讨受病之源,详细解读治疗之法,书中附有列方886个。对于多种儿科病征的致病原因及治法方药等论述详尽,其中对于麻疹和水痘的鉴别与治法尤其详尽。“作者能融会众说,自成一家而多创见,取材也比较审慎精要。”刘英洁评价道。
最珍贵的博古图
《宣和博古图》
看点:宋宣和殿839件铜器
馆内所藏的明刻本中,较为珍贵的还有《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二十家子书》《潜龙堂画谱》等书,尤其是明朝万历十六年的《宣和博古图》。
“《泊如斋重修宣和博古图》全书著录了宋代皇宫在宣和殿所藏古铜器839件,是当时古器物集大成之作,集中了宋代所藏青铜器的精华。”刘英洁如数家珍,书中所著录的青铜器分为二十类,各种器物均按时代编排。每器件皆摹绘图形、款饰、容器、重量,并附以考记,在分类和考订方面有所成就,是考古重要工具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版本价值。”刘英洁介绍,该藏书为24册完本,并且绘图精美,所谈到的青铜器鉴赏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该书已入选《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
再造善本 普通读者也能零距离成都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成都图书馆馆藏11万册古籍,之前几乎都是“养在深闺”,在恒温恒湿环境中进行保护,读者几乎不可能见到这些古籍善本的庐山真面目。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该馆已联手四川大学,与古籍善本专业再造机构华宝斋合作,再造《食宪鸿秘》《清代学者象传(第一集)》《林中丞书信集》以及《芥子园画传(第三集)》,共4本古籍善本。再造版本中,不仅内容忠实原作,就连印章、笺纸也如出一辙。研究人员可以阅读该版本,而不需赶到善本珍藏地,普通读者也能与古籍善本零距离。
来源:成都晚报
记者 钟茜 摄影 王浩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