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寒冷还没有过去,进入2015年的岁首,我们便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型”展览。正观美术馆的“图像研究室??水墨进程中的一种‘显象逻辑’”提出了水墨进入“新常态”的当下现实,成为业界介入水墨新一代艺术家群落及其所形成的艺术现象的一个分水岭事件。
今天的艺术是一个学术与社会的综合互动体,正如策展人王萌先生在前言中所指出的,过快的增长带来的热度夹杂着“泡沫”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这一代水墨艺术家的学术成果。应有的学术研究和创作互动没有及时展开,艺术本体的深入探索与理性接受都没有形成好的张力,水墨进入这样一种“快速通道”所带来的问题,此刻正在显现。
正观推出的“水墨研究室计划”,希望从总体上把握艺术现象,对业界提供一种认知框架,倡导业界回归“由热到冷”的研究态度。也许一个机构,一个计划,一个展览不能解决业界的所有问题,但这至少成为一个“象征”,成为一个节点。 “图像研究室”这个展览,或许成为一个独立的“视觉文本”和完整的“文化作品”,让艺术界和公众从作品的文本和展览的研讨中获得某些“进程式”的有效信息。
出品人孙志中希望从“图像性”切入水墨演进的观察,他认为“图像性”的“介入”对现代和当代绘画施加了“显性”的影响,以“图像”作为一个切入视角或可有助于观察绘画的形态及其变化,这一观察既可以施与某一个案,亦可以普遍地加诸于某个群体,而后者正可以对中国绘画的时序演进作出某种合理的描述。显然,由于图像性与绘画之间的深刻关系涉及了绘画者的语言运用和观念表达两个层面,所以,基于图像的绘画观察不会是一种简单的“盲人摸象”,换言之,图像性不只是绘画的本体的“一个部件”。
正是为了观察中国画对视觉之“象”的“显象史”,以“研究”的姿态介入中国水墨的价值判断,策展人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研究框架和三种绘画形态:“意象视觉”、“写实视觉”与“图像视觉”,让水墨发展的观察与当代社会的传播技术所营造的“公共图像”的“集体无意识”形成的“视觉经验”的现实结合在一起,通过这个“展示的文本”,为业界和艺术家提供一种“延迟”的艺术成果的判断机制。本次展览将推出四个递进的“研究室计划”,以不同层次的视角切入水墨现场,去缕析阶段性的艺术问题:
在“水墨”发展的前向牵引与身份回撤的张力中,新一代的水墨创作者,是将重演“前拉后拽机制”,还是走向更远的深处?这将是“水墨”在“新常态”下未来命运的重要视点。我们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演:“图像”在中国的生长到底发生了什么?中西艺术观念的融合与图像技术包括照相、摄影、视频、多媒体的发展,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中国绘画的图像观念及其运用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中国画的当代状态与“图像”之间在如何互动定格?基于这样的推演,我们可否抱有一些期待--例如对传统的进化逻辑找到一些必然性,对新水墨新工笔的生长逻辑找到一些必然性,从而消弭或者引出有关继承与否定、对立与融合的更有价值的争论?
本次展览的四个阶段将持续两个月,出品人和策展人将安排艺术家、批评家和艺术机构参与这一独特的“递进研究式”展览进程,以呈现更多的学术成果。
新闻发布会:2015.1.10 14:00
展览时间:2015.1.10-2015.03.15
展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25号正观美术馆
策展人:王萌
艺术家:陈林、党震、杜小同、高茜、杭春晖、金沙、雷苗、 李戈晔、李军、刘琦、吕鹏、秦艾、秦修平、孙浩、谭军、涂少辉、王煜、徐华翎、徐加存、曾健勇、张见、郑庆余、祝铮鸣(按姓氏拼音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