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考古新发现
本报记者 杜洁芳 李 月
一个不曾见诸传世文献的诸侯国,一个从考古发掘中逐渐揭开神秘面纱的国度,正在向我们走来。它就是曾国,谁会想到一直被认为战国时尚属蛮夷之地的江汉平原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先进的文明,曾国凭借其精美的青铜器、绝世瞩目的编钟等书写着春秋战国时期楚地的历史,也在一次次改写着人们对它的认识。
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使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一个曾国的真实历史掀开了一角,紧接着1979年,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两件青铜戈,铭文的解读进一步表明了曾国的存在。而2011年以来,叶家山西周曾侯墓、文峰塔东周曾侯墓两大墓葬群相继发掘,又使困扰史学界36年的“曾随之谜”得以破解??曾即是随。但是曾国的其他历史信息还有些什么呢?它真如之前认识的那样是一个不起眼的诸侯小国吗?
近日,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考古有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些成果的发布将为我们解读曾国提供重要的线索。
大型乐舞遗存:曾国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正统代表
郭家庙墓地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一、二组,南临汉江支流滚河,坐落在一条岗地上,由北向南绵延,总长15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分为郭家庙墓区和曹门湾墓区。
据介绍,目前发掘主要在一号大墓。这是一个斜坡单墓道的岩坑墓,东西向,长11米、宽7.8米、墓室长11.3米、宽8.5米、深8米;墓道朝东,长11米、宽7.8米。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告诉记者,墓道、墓室长宽基本相等,其形制在春秋时期墓葬中较为特别。该墓葬历史上曾被盗,近年也有盗扰,但椁室的木头保存较好。棺木保存也较好,上面彩绘图案及丝织品仍可见,初步判断可能是多重棺。
一号墓中发现了一处大型乐舞遗存,年代属两周之际至春秋早期,为目前所知最早的乐舞遗存,距今约2700年。据介绍,从初步清理的情况看,墓室内的北部分布着一批彩漆木雕大型编钟架和编磬架,包括长、短不等的梁以及立柱和底座。其中,钟梁最长的约4.65米,两端为圆雕龙首,通体彩饰变形龙凤纹。底座有大小两对共四件,均腐蚀严重,其中较大者为圆雕凤首,局部彩绘垂鳞纹,形象生动饱满。在该墓室的西北角发现石质编磬,均腐蚀严重。考古人员未发现大型编钟,仅有两件青铜铃钟,通体装饰变形凤纹,内腔含有铃舌。此外,还发现了疑似弦乐器的若干漆木残件和最早的瑟。方勤说:“乐舞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诗、乐、舞三位一体,是先民歌颂英雄、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编钟和编磬为表演乐舞的乐器。从周代开始,乐舞的表演成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成为贵族身份的重要表征。从礼乐文明看,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早期5件套编钟,是礼乐制度滥觞期的代表。著名的曾侯乙编钟,是礼乐制度极盛的标志。此次发现的春秋早期大型乐舞遗存,进一步证明了曾国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正统代表。”
此次发掘的编钟架和编磬架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彩漆木雕大型编钟架和编磬架,也是令考古人员为之振奋的,因为之前发掘的编钟架很少有保存如此好的。“这得益于该墓葬的地下水丰富,而且水质纯净没有污染。”方勤告诉记者。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考古人员还清理出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建鼓和两根钟梁,以此可知一号墓编钟钟架结构复杂,应为三层。建鼓立杆高达3.36米,十分珍贵。根据周朝礼制中对编钟的规定,“王宫悬,诸侯轩悬”,可进一步印证墓主人为曾侯,或拥有相当于曾侯的显赫身份。
大型车马坑和兵器:曾国实为势力强大的诸侯国
在一号墓的西部,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号车坑与一号马坑,它们均属于一号墓的陪葬坑。其中一号车坑长32.7米、宽4米,葬车28辆。车的排列方向是东西纵列式,其中东面的车保存较好,有彩绘图案,出土的铜质车器较多。一号马坑长9米、宽8米、深2米,葬马49匹。马匹是被杀死后乱葬在坑中,马头骨多见两个一组的现象,推测车坑中的马车多为两匹马。
这一发现使以前对曾国只是楚国附属国的看法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前,一直认为曾国军事势力较弱,但在郭家庙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大型车马坑及大量兵器,改变了这一看法。”方勤称,综合此前考古发现可知,曾国至少在春秋早期是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才被楚国所灭。
曾子鼎、车马坑等可推测该墓为国君级别墓葬
此次出土的2件带铭文曾子鼎,最为引人注目。“曾子鼎是在一个长4米左右,宽2米至3米,深2米至5米的小型铜礼器墓中被发现的,较为完整。”回想起曾子鼎当时出土的情景,方勤记忆犹新,“从曾子鼎可以看出,该墓国别为曾国,墓主人级别较高。”方勤补充道,从一号大墓及附葬车坑、马坑的规模、形制来看,也充分说明该墓地的级别较高,应该是目前所见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国的国君级别墓地。
另外,此次还发现了麻制品残片。据最新检测结果显示,麻制品残片经线密度为29根/厘米,纬密为18根/厘米,还有一块密度更高的麻制品残片,经密54根/厘米,纬密36根/厘米。方勤告诉记者,西周时的麻织品在陕西宝鸡西周墓出土有平纹麻布,经纬密度为20根/厘米和12根/厘米。到了东周麻织品的精细程度有所提高。如江苏六合和仁东周墓出土的苎麻布,经纬密度为24根/厘米和20根/厘米,约合15升布。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苎麻,经纬密度为28根/厘米和24根/厘米。这种精细的苎麻布已和现代的细布接近。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