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上下”
手艺人名片>>>
张德明,1952年12月出生于四川青神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神竹编的传承人。
核心提示>>>
1、“两根竹丝交叉编织法,立体效果好。技艺完全变成了艺术。竹丝细到只有大约0.4毫米,经纬更细。”
2、张老师心中的那张图谱,并不仅仅是将竹画裱起来,挂在厅堂。他更想把竹画从厅堂上取下来,直接在生活中使用,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在几千年来的神话传说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青神是蚕丛氏的出生地和故里,蚕丛氏“着青衣而教农桑,民皆神之”。青神先民用竹编簸箕养蚕,竹编撮箕用于生活。到了唐代,民间用竹启成篾条编竹席晒东西,编篼筐盛物,编扇扇凉等,已广为流行。宋明两代,竹编的用具开始呈现多样化。到了明代,青神人余承勋考中进士,官授翰林院修撰。他进京做官时用的竹编书箱、膳食盒就是用很细的竹丝编制成的,样式非常精美,现收藏于“中国竹编博物馆”。如今,手艺人对传统竹编工艺进行大胆革新,创造出许多新的竹编技艺。
双线交叉走丝
竹编专家张德明为“上下”名为“桥”的白瓷茶具设计了一种新的编法:竹丝扣瓷。在传统瓷胎竹编的肌理上,做了完全不一样的创新。瓷胎竹编,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的竹丝,柔软的竹篾,紧扣瓷胎,胎弯竹弯,依胎成形,竹丝和瓷胎浑然一体。
瓷胎竹编是个细活,不像一般的竹编,用的竹丝选料要非常严格。必须选节长66厘米以上、没有划痕的两年青壮竹来编织。有句行话叫“经篾薄如绸,纬丝绷如发”,指的就是上好的竹丝。每100斤原竹只能抽丝8两,其价值同银子相当。
选好所要的白瓷,然后紧贴瓷器外表用竹丝进行编织和包裹。传统的瓷胎竹编,都是一根经篾一根编篾,单根竹丝编织。张老师发现用两根竹丝交叉着行走,可以完全改变最后的编织效果。“两根竹丝交叉编织法,立体效果好。技艺完全变成了艺术。竹丝细到只有大约0.4毫米,经纬更细。”
当单根竹丝垂直行走时,所创造的只是平面的瓷胎竹编。当经篾增加至两根,编篾也加至两根时,编织的空间发生了改变,又创造出另一个图谱来,因此,在竹丝行走的编织过程中,一层层攀缘经篾而上的编篾,在有意无意间,交织成了两种图案。
“本来紧扣在瓷胎上的线条,开始流动起来,变得生动。如有了生命般。线条有静有动,互相呼应起来,那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竹编肌理。”张老师说。
云想衣裳花想容,白瓷和竹篾,相互映衬,草木通灵,共一世界。
心中的图谱
那条通往慈姥山的路,随着山风,竹浪一层接着一层,竹叶碰撞,有如沙沙的落雨声。“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曾在这慈姥山上的书院读书三年。书香在山里人家依然延续,后人终究有某些相似。
张老师打着赤膊,捻着竹丝,揣摩着心中那一张纵横交错的图谱。无论是教学还是实践,他一辈子的心思都在想要摆脱竹编的匠气。编织再怎么绚丽,都只是一个编织游戏,工艺娴熟后,只剩下匠气。
干活闷的时候,张老师会哼上一段小曲。祖母从小教给他很多乡土歌谣。“我祖母是天生会唱歌的人,会唱会跳。她教我,抬扛的曲子,什么张老三你的家乡在哪里,松花江上,喊号子的,嗨哟哦……”小的时候,青神人家家都有竹园。祖母哼着曲,在自家的竹林底下,编箩筐,编芭芭扇。张老师就在祖母身旁,学会了唱歌谣,学会了编粗芭芭扇、编篱笆、编竹筐、打晒垫。
他17岁开始教书,其后写小说,写电影剧本,创作音乐。与生俱来的对竹编的热爱,最终让他放下了文学创作,转向竹编艺术的创新。他要改变篾匠人的匠气,让竹编成为艺术。
2005年,张德明创造了精裱竹编艺术。以竹画为核心,用纸、绫、丝为载体。由竹生艺,让竹落墨着彩,编好了裱起来,挂之厅堂,传于后世。然而,张老师心中的那张图谱,并不仅仅是将竹画裱起来,挂在厅堂。他更想把竹画从厅堂上取下来,直接在生活中使用,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竹编,是经篾和编篾之间垂直相交的组合艺术。给你画稿,平面竹编只是依葫芦画瓢的工夫了,只是匠气。张老师明白流水线的平面竹编,谁都能做。但内心的工夫,是无人能模仿的。一定要懂得字理画理,书法、花鸟、山水、人物、亭台……
只要这艺人有创作的心,绝非匠人。
如丝的竹篾:竹编工艺流程
天蒙蒙亮,取竹的师傅把砍竹刀往腰带上一插,摸索着进了慈姥山。山林笼着一层薄雾,衣袂间顿时沾染了滩滩水气。取竹,是需带着水气的,等到日头上来,竹子太硬,就使不了竹的柔韧劲了。
慈竹喜阴,喜欢有水沟的地方。川人形容慈竹“参天笼雨露”,“一笼笼的长”。随行的张德明说,“汉字‘笼’和‘簇’,都是从慈竹的生长习性来造字的。”阴水沟中,背阳处,新竹旧竹密结,一笼笼丛生。笋子也相倚而生,一年即可成竹。
取竹
取的是一年青的竹子,取竹师傅涉水而走。望竹丛,眼一瞄,就知道哪根竹子是好料。看竹节上的竹毛是向上还是反着长,就能分辨哪一棵是苦竹,哪一根是甜竹,苦竹才适合做竹编。“挺拔,竹节长,是最好的竹料。”张老师说。有些竹节扭错着,不甘心生命在此转弯。而只有那一根根挺拔无畏的才是真竹子,才能在遇到自己的命时,勇敢地迎接。
一眼瞄准,即从根部下刀。“嘣”,竹子应声而倒。顺着竹子的长势剔除枝桠,用钢锯将竹子分成竹段,背着竹子下山,这常是男人们干的活。
刮青
女人们磨好刀,已在山下等候。她们要做的是刮青,刮青要快,在竹子表面水分充足的时候,刮掉青色的胶质层。唰唰唰,女人们下刀没有半丝迟疑,刀刀分明,竹子即露出白胎,青色的表皮被刮成一层柔软的绒,溢出一股清甜的淡香。
分竹
开始分竹块。分块要趁竹子新鲜的时候下刀,竹子又嫩又脆,容易下刀。依着竹筒圆心,竹子分成了等宽的竹片。分完块的竹子还要分篾。取一块削平口子的竹块儿捏在左手心中,拇指和食指捏在离削口一厘米处,右手握刀刀口向内,目测竹块儿两边在上部三分之一的地方平口进刀。横划一刀,女人们把竹条一甩,竹子如柳条般柔韧,翻起浪来。第一片竹片即刻脱落。再一刀,又是一片。再一刀,又是一片。篾层就这样被分开了。用来竹编的竹篾只取前四层,有的甚至只取第一层,一到四层的光泽度最好。再薄的竹篾,需要用刀再刮,一层,两层,十几层后,竹篾薄到如卵幕,不到一毫米,变得透明。
吹干
薄如丝带的竹篾,要悬挂起来在通风处吹干。风一吹过,淡淡的青绿色,如水浪般起伏。女人们看着这一抹青绿,也可歇口气了。
分丝
干透后的篾片,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分丝。顺着篾片,用自制的排针,按在篾片上,一抽即分出竹丝。一般来讲,1厘米宽的篾片分出的竹丝根数称为丝数,丝数有2丝至48丝不等 (0.15 毫米至0.5毫米的竹丝)。竹丝分完以后,就可以进行编织了。
研究了几十年竹编的张老师,始终觉得竹编手艺是骨子里带来的东西,是这里的先民们与身俱来的自然的灵气。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