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刘玲芳 图片提供/澳珀家具
核心提示>>>
1、“人们还在挥着斧,拉着锯,推着刨,拿着凿。大木师傅盖房子,方木师傅做家具,圆木师傅做器具,剩下零料还丢不掉,艺术家、手艺人将其做成了千姿百态的作品。”
2、学院不教设计,只是培养手艺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将民族的精髓传递下去,同时也要与世界同步。
朱小杰说:“我最后还是回到手艺人的角色”。
小时候由于家庭原因,朱小杰很早便开始工作,他的父亲是一名平面设计师,或许是“基因”使然,朱小杰也慢慢走上了设计这条路。多年后前往澳大利亚游学,朱小杰称之为“洋插队”,颇有些苦中作乐的意味,但他也坦言,这种经历能让人看到很多东西,明白许多道理。“也正因为这样,我才能去学手艺,而且很喜欢做手艺。”比起设计师这个角色,他更喜欢手艺人。
“我是一个很擅长用手思考的人”,朱小杰从小就生活在木头堆里,后来在木材公司当了会计,在他看来,木匠是他最好的选择,“因为我知道木头会给我带来快乐,而不是木头能让我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1994年从澳洲回国之后,朱小杰组建了澳珀家具有限公司。
澳珀的设计中心在温州,那是朱小杰的故乡,也是承载他梦想的地方。奇妙的是,这幢大宅以他一首儿时记忆中的歌谣“爬爬山岭,吃吃麦饼,蚊虫叮叮,山水冰冰”为主题,外墙上爬满绿藤,充满了原生态的闲趣与自然气息。建筑一楼到四楼是工作室和展厅,五楼和六楼作为待客、居家之用。而澳珀的制造中心在苏州芦墟,也出自朱小杰之手,同样被层层植物包裹着,着实不像一个工厂该有的样子。
源于自然,雕刻自然,木头早已融入朱小杰的生活中,在朱小杰的眼里,“手工艺是活的,它能活在机器的冷冰之中,就像鱼儿游于清彻河流,彼此互动。”2013年,他决定接受邀请,担任温州家具学院院长,他想培养手艺人,以一种特别不一样的方式。
在做手工之外,他看书、练气功、修盆栽、给学生上课,他爱那些美的、有灵魂的事物,还喜欢把做过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写成文字,认为这也是一种思考。他这样写:
“人们还在挥着斧,拉着锯,推着刨,拿着凿。大木师傅盖房子,方木师傅做家具,圆木师傅做器具,剩下零料还丢不掉,艺术家、手艺人将其做成了千姿百态的作品。”
??《如果有来生,我想做棵树》节选
“没有手艺,白天睡觉夜出活动像猫类,能否慢下来停下来坐下来,去寻找太多失落的原本。手艺让人更像人,没有手艺不像人,寻艺人,让卡纱诺娃成情人。”
??《寻找手艺人》节选
多么动人,是吧。
对话朱小杰>>>
问_刘玲芳 答_朱小杰
人物名片>>>
朱小杰,石匠、木匠、钳工、会计,最后还是回到手艺人的角色。现任温州家具学院院长、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澳珀家具艺术总监。
与木为伴是顺其自然
记者:手艺人这个角色为何让您如此迷恋?“手艺让人更像人”又该怎样解读呢?
朱小杰:手艺给我的设计生涯奠定了基础,因为一个设计师首先得是个手艺人,否则会挺难的。我现在经常看老子、庄子的书,记得庄子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说:每个人能做到不为别人谋利益,也不取别人毫厘,则天下自然太平。其中延伸出来的另一个道理就是人人都做自己喜欢、做自己能做的事,这是最重要的,我选择与木头为伴,是下意识的,但也顺了道家庄子这句话的道理,做自己能做的事。
记者:一个真正的“手艺人”应具备哪些素养,这种素养要从何处寻?
朱小杰:一名真正的“手艺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并且要有信仰,因为没有信仰就做不出好的设计。爱自己、爱家人、爱自己的民族,这是成为一名真正的“匠人”的基础。其次,必须是一个能工巧匠,而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所谓能工巧匠就是说自己要学会如何表达。最后,要有一套属于自身的、切实可行的理论系统来支撑自己的设计。
设计与手艺不分家
记者:在前不久CIID的厦门年会中,您也一同参与了场外展“设计?匠”部分的策展工作,能否请您解读一下“设计?匠”所要表达的“意”与“境”?
朱小杰:匠,其实就是手艺。在我的观念中,设计和手艺不分家,唯一的区别就是功能。也许对艺术的理解不一样,我想何为艺术,艺术就是思考。艺术并不是指具像的画画、雕塑、摄影等,而是把一种美好的愿望与思想、一个让人愉悦的故事、一种让人分享的生活经验,以一种形式来表达,当这种表达形式是美的,就成了艺术。“设计?匠”也正是一种分享,与大家分享所看所愿所想。
记者:就您自己的感受与观察,目前手艺人(特别是木匠)的地位如何,是否经历了一些变化,他们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朱小杰:中国的设计还处在初期,包括我自己。因为我们有一段时间忽略了设计。现在我们很努力,也会出现一些好的作品。但是这么大的一个民族,好作品的量还是太少了,如果没有一个量的积累,很难有质的变化。中国设计还需要一段时间。每一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地域的差异以及对美的标准都不同,而且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别把传统丢了
记者:您如何理解“匠心”?缺乏“匠心”就无法做到极致,也曾有名家说“日本人是匠人气质,而中国人是商人人格”,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究竟不同在哪里?
朱小杰:好的设计师需要探索自己的内心,然后将内心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成为作品。如果一名设计师迷失了自我,那么他的设计生涯也就结束了。本来中华民族在设计上就具备基因与天赋,中国其实不缺设计,设计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事情。千万别把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给丢了,这是最重要的,不是国籍的问题。
记者:中国是否有自己的“匠人文化”,目前我们所欠缺的地方在哪里?
朱小杰:当然有。我很喜欢一句话,“你往后看多远,你往前就能看多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足以让我们感到无比自豪,可惜很多人不愿向后看。
众人拾柴火焰高
记者:担任温州家具学院院长的初衷是什么?与澳珀及您个人理念的契合点呢?
朱小杰:教育是严谨的,温州家具学院的创建承载了很多人的努力和希冀,“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学院有这样的结果:一、向社会输送具备设计师基础知识的手艺人;二、为教育事业寻找一条既是传统又是创新的路;三、打造温州家具学院的教育品牌。
温州家具学院的学生三年只读三本书,读《家具基础》学会动手、读《老子》学会思考、读《学院校训》学会自律,也许这也是一种创新。
记者:《道德经》与家具设计之间有何关联?您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设计师?
朱小杰:成长的道路,我不觉得这方面有谁可以指导,每个人成熟的路径不一样,怎么走,能走到哪里,只有本人具备发言权。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心急喝不了热粥,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时间与生活的经历。一技之长很重要,但更要紧的是对生活的态度。手艺让人更像人,没有远大理想,做回自己回到本能,做简单并有意义的事。有句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温州家具学院的梦。
心静自然凉
记者:有媒体评价您的教育方式是融“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与“西方先进设计理念”于一体,您赞同吗?
朱小杰:在与西方的交流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知识,因为我们封闭的时间太长了。但是在引进西方加工技术的同时,我也从没忽略中国传统工艺。
家具设计教育比较特殊,跟普通的高等教育不一样,我认为思考的方式有两种:用脑思考和用手思考,我以为用手思考更重要,但现在的学校似乎更注重前者的培育,这是最要命的问题。学院不教设计,只是培养手艺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将民族的精髓传递下去,同时也要与世界同步。
记者:社会风气不免有功利浮躁的一面,时下一些年轻设计师,并不能真正明白家具之美,而只以标新立异为能事,“创新”出许多风格独特的设计“作品”,对此,您怎么看?
朱小杰:有句古话说得好,“心静自然凉”,我将其引申为自我审视、自我了解的过程。因为人类自我认知的失误,整个世界无法静下来,我想重要的是如何停一下步伐,让自己静一静,学会听听自己的心声,这是关键,特别是作为设计师。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