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金叶
说起中国古代的兵书,人们自然会想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其实在很长时期,人们都不是特别有把握这两个人、两部书是否真实存在过,直到1972年4月,《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西汉)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所有的争论才被一锤定音。这些竹简的发现被列为“新中国30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1世纪初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年)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因其突出的文物和史料价值,被评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由于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捆扎竹简的绳子早已腐烂,竹简也从最初的黄色变成了黄褐色。这些竹简每枚长20厘米,宽1厘米,上面用墨笔写有几个到几十个字。虽然残缺比较严重,但内容丰富,绝大部分是中国古代兵书,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54枚)、《尉缭子》(36枚)等20多部著作。一个规模不大的古墓中,为何会有如此众多的兵书竹简,却又没有兵器?很多专家推断,这个墓的规模不大,到不了将军的规格,所以很有可能是当时军队里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兵书的中下层文官的墓穴。他一定是非常喜欢这些兵书,才会在死后将这些兵书用来陪葬。
而这个不知名文官的陪葬,帮助两千年后的我们揭开了很多千古谜团。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等不但怀疑《孙子兵法》其书为伪,甚至怀疑孙武、孙膑为同一人。也有人以春秋一代重要史书《左传》不见孙武,遂得出孙武不是春秋时期人的结论。《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的同时出土使得这些疑问迎刃而解。
在我国古代,书籍多写在竹、木或丝织品上,前者称简册,后者即帛书。《尚书?多土》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早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简册。古人使用简册有一定的制度。银雀山汉简的形制、书写格式、篇题的处理及各式符号的运用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汉代的简册制度:这批竹简经刮削、烤炙而成,做工精细,两端平整,无刀削痕迹,系先用锯锯而后锉磨而成;在书写格式上,这些汉简存在着上下各留空白、不留空白、自上而下写满以及图表等形式;竹简上的文字属早期隶书,字体有工整与草体两大类,前者庄重而不呆滞,后者流畅而不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