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吉红
我生于普通的工薪家庭,父亲是名医生,母亲是名图书馆管理员。耳濡目染的环境熏陶,让我从小就对书籍有种特别的偏爱。参加工作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闲暇时间,我喜欢读书,更喜欢收藏古籍。
生活中,每当看到有人给书的封面刺字,撕毁书页,将书挖洞,甚至将书大卸八块,我心中往往暗自诅骂,以发泄自己心中的腹诽或悲愤。如果有机会淘到心爱的古籍,一看到古籍书页发脆霉烂,泛黄破碎,胶粘虫噬,我总会油然而生敬畏之心,并尽己所能让手中的古籍重返青春。
修复古籍,流程相当复杂,往往要经过建档、拆书、修补、折页、齐栏、装订等二十多道工序,一招一式都极为考究,都需要长期磨砺,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因为我不是专业的古籍修复师,没有系统地学过相关知识,只是凭借日常摸索到的一些修补古籍的方法,这些年来也修补了不少古籍。
修复古籍往往需要粘贴书页。商店所卖的胶水含有化学成分,对书籍的修复是致命的,所以我所用的糨糊多是自己动手熬制。
熬制糨糊一般分两步:第一步,把面粉揉成面团,加水将面筋洗出;洗面筋时,要在冷水中不停地用力揉搓。第二步,将过滤后的面粉水用文火熬。在熬制中,要手持勺子不停地往一个方向搅动,直到熬熟,变透明为止。而且,煮好的糨糊还需再加点水,变得稀淡些,到底如何调制到最理想的状态,要视季节、天气以及修补纸张的厚薄等来确定,全靠个人长期积累经验。
修补破损的古籍,如果书页上有裂口或者书脊开裂,露出了明显的纸纤维,可在裂口涂抹少量糨糊,随后,抚平裂口就算大功告成。
如果裂口有“缺肉”,就要将待补的书页铺开,用毛笔蘸点糨糊,从书页摊开的中缝开始,小心翼翼地将破损的书页点湿,随后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指尖将纸的一小角儿往书洞上一压,轻巧地将纸往斜上方一扯,整个过程做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补洞上胶,是修书过程中最频繁的一个动作,看似轻松,却实在不易,全靠自己的一双“火眼金睛”。不同的破损,有不同的补法。如何一眼选配颜色、质地相近的补纸,如何顺着不同纹路、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做到最适合的粘贴,都有很多讲究。
如果粘补的纸片影响到字迹,要尽可能让纸条粘在没字的空隙处,这样就不会影响到正文的阅读。遇到书页上有折角或缺角,就要像“打补丁”一样,将涂抹过糨糊的纸条粘补在上面,通过增加纸张硬度,使其恢复原本面貌。
对于封面上的污迹,无论是灰尘、蝇屎还是一般的油污,大多可用清水浸泡的方法去除。方法是将古籍放进有泻水孔的水池或水盆内,塞住泻水孔,倒入开水,浸泡半日后,古籍上的老尘即脱离纸面,溶于水中,随后拔出塞子,放出脏水。如果经过几次这样的浸泡,仍不能完全除去积尘,可在清水中加进少量漂白粉,效果会十分显著。
如果是墨水痕迹,可在书页下垫一张吸水纸,再用20%的双氧水溶液浸湿污斑,然后在书页上再放一张吸水纸,上边压以重物。等到墨水被双氧水溶解吸收,墨迹也就跟着消失了。
如果是普通的油迹,可以在油迹上放一张吸水纸,用熨斗轻轻熨烫,油垢即可被吸入纸内,书页就会变得平整干净。
假如书页上有霉斑,可在霉斑处涂上灰锰氧(即高锰酸钾),霉斑就会变成紫色,再涂上草酸,霉斑即可除去。对于紫斑,可用3%的高锰酸钾溶液,以棉签或者毛笔涂刷霉渍处,一二分钟后,再涂上5%的草酸溶液,即可除掉紫斑。
有的古籍装订质量不佳,尤其是铁钉书或胶粘书,开裂现象比较严重。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小心翼翼地撕下封皮,随后给书钻孔,再用细线装订。最后,用糨糊粘补好封皮。遇到用铁订装订出现有铁锈,可用草酸或柠檬酸液擦去铁锈,再用清水清洗,随后用吸墨纸压好书页,晾干即可。
平时,除了完成本职工作,我始终不离不弃,不断跟时间赛跑,目前已熟练掌握了蜀派的“借尸还魂”、京派的“珠联璧合”、津派的“千波刀”等十八般武艺,还自创了棉纸修补法、双层修补法等新的修补方法,先后修复了200余册古籍,收藏了木刻线装古籍《橐珍字?》等几十本较为珍贵的古籍。
业余时间,我喜欢呆在自己的书房,埋头修复古籍,一坐就是一整天。因为害怕上洗手间耽搁时间,我还养成了长年很少喝水的习惯。虽然身边有朋友同事留恋于灯红酒绿,执着于上网娱乐,我却始终保持静气内含,不徐不疾,坚守着这份爱好。虽然长年累月的静坐,影响到自己的视力和脊椎,但我始终无怨无悔。
我的业余生活,看起来枯燥单调,但看到一本本早已洗尽铅华、蒙上时间尘埃的古籍,在自己手下得以复原,我总会一下子忘记了艰辛和劳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我总是想,一个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有一份执着的爱好,就不怕寂寞,在淡然的坚守中,活出人生的快乐和价值。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