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惠州日报》昨日报道,去年年底,慈云图书馆设立我市首个古籍文献修复室,随之有了首位古籍修复师黎新亮。在我市现有的登记入册的两万余册古籍面前,仅有的一名古籍修复师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亟待修复的古籍数量之庞大与修复古籍的专业人才之稀缺,凸显了古籍修复任重道远,以及古籍修复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对古籍修复师这一职业知之甚少,而通过记者的采访报道,我们了解到古籍修复需要细致专业的步骤和方法,并且工作相对单调、重复、寡淡,甚至有些枯燥和乏味,还有可能引发多种职业病,所以能够在这一行业坚守的人并不多。
这些相对小众、冷门的专业向来较少为公众所知,也因此社会认同度相对较低。很多年轻人在高考填报志愿或选择就业时首选的是金融、IT等热门吃香的专业,因为这些热门专业往往意味着经济收入高、职业形象好等。
其实,大众与小众、热门与冷门是相对的,只要学有所用,热门与冷门只是一字之差。大众、热门的专业背后折射的是社会需求量大的现状,一些专业虽小众冷门,却并不意味着价值或意义不大。相反,选择冷门专业并愿意为之钻研恰恰反映了一个人的勇气与卓识。去年因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的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生薛逸凡,人们在看到她的独特之余,更多的是赞叹她身上所散发出的坚守与执着之美。在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古籍修复师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难能可贵的坚守之美。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那更是不可多得的一种宝贵精神。
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古籍修复的队伍,留住更多古籍修复的专业人才,社会需要给予这个行业从业人员多一点关注与支持。修复古籍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而修复古籍往往需要高精力投入,面临的却是低产出,其经济效益也较为隐性。因此,对于古籍修复师的工作,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可以通过提高收入待遇、创造晋升机会等方式,提高其社会地位,让其更好地工作与生活。(戴丽娜)
来源: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