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翡翠上演了真实版的“疯狂的石头”,从今年初至今,其价格涨幅已超过50%,质地上乘的更是连翻几倍。价格飙升的原因之一是
翡翠矿藏目前已经面临枯竭。世界上翡翠产地主要是在缅甸、前苏联、美国、危地马拉等地,只有缅甸出产的翡翠能达到宝石级别。由于过度开采,缅甸的很多产区已经出了“愚公移山”的情况,即便如此,好的翡翠也越来越难见到。
于是,储存了大量翡翠原料的东方金钰今年趁势火了一把,从6月初至今股价已经上涨超过200%,被戏封为2010年十大“妖股”之一。现在,东方金钰正雄心勃勃的推进着自己的全国连锁加盟计划。不少想做“东方金钰第二”的人,也纷纷涌进珠宝行业。珠宝业的行家对这批生力军则颇为不屑,因为做珠宝是件非常辛苦的,要靠时间积累口碑,想靠大手笔运作取胜完全不可能。例如某名人的珠宝店,开幕礼上可谓是衣香鬓影冠盖云集,各路明星和名流纷纷前来捧场,到了现在,门前已经颇为寂寥了。
永远有赔钱的人,也永远有赚钱的人,这倒是不稀奇。珠宝业内有一句话:把钱变成石头谁都会,把石头变成钱凭本事。可是,目前的赚钱方式的有效期能有多长?
有些人现在是把翡翠当做古董卖,抓住历史、传奇、贵族、明星等要点炒出钞票。比如说佳士得拍卖的一件翡翠香炉,品相极其一般,市价只值两三万。但是,据说,这个香炉是从日本的某个将军府里流出来的,当年就是这个将军接管了醇亲王府,这个香炉很可能就是醇亲王的旧物。于是,香炉的起拍价就高达1300万元,然后一路暴涨,最后拍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3000万元。最妙的是,从始至终,没有任何人能证明这个香炉是宫里的东西。不过翡翠的历史并不长,直到清末才开始盛行,传奇需要在乱世中酝酿,所以类似的噱头恐怕炒不了几次。
中国的翡翠更多的是在卖原料。因为翡翠的形成需要极高的压力,所以好的原料往往藏在地底深处。在90年代后期大型挖掘机用于开采后,出产的翡翠成色远胜从前。当年的第一夫人宋美龄也爱不释手的翡翠麻花手镯,现在看来也不过尔尔。可惜的是,我们的珠宝设计缺少创意和个性,大部都是千家一式,品牌之间缺少差异性。更有些急功近利的产品,尽管原料上乘,雕工却只能用“质朴”来形容。粗制滥造已经毁掉了中国的红木家具,会不会再毁掉中国的翡翠呢?
最近,国外的珠宝大牌也开始进军中国翡翠行业,除了创意新颖和款式精美之外,他们认为品牌比产品更重要,特别擅长传播品牌精神。比如说卡地亚,自称为“皇帝的珠宝商,珠宝商的皇帝”,近160年来一直在潜心编织着品牌背后的故事,并用各种方法传播着。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打造出卡地亚作为奢侈品的金字招牌,“顾客在欣赏卡地亚带来的优质生活及品味的同时,也能了解品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底蕴,更进一步体验像卡地亚这样有近160年历史的品牌为他们带来的艺术感受”。于是,哪怕只是一个轴承,只要刻上“Cartier”,就有人以高价买下,戴在手上作为定情信物。
品牌是有价值的,品牌的知名度越大,其价值也越大;品牌是有内在力量的,品牌的知名度超高,其市场的发展潜力也就越大。翡翠业现在面临的就是两种商业文化的碰撞,到底是品牌获得胜利还是原料获得胜利呢?翡翠被誉为“东方钻石”,希望它也能像钻石一样恒久远、永流传。
来源:沈竹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