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古玉新闻

> 杨伯达谈古玉

杨伯达谈古玉

http://feicui168.com 2008-11-25 18:19:46
    杨伯达,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定家、古玉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会长。1927年出生于辽宁省旅顺市,祖籍山东蓬莱。早年师从黎冰鸿、王式廓、罗工柳等大师,后专攻中西美术史和博物馆学研究,1956年调入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开始了数十年苦心孤诣的文物研究生涯。1980年至1987年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
 
  不再介入收藏团体的鉴定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古玉已经到了假货泛滥成灾的地步。杨伯达介绍,现在在市场上几乎看不到真货,但作为他也不好多讲,因为这样一讲就可能会砸了作假人的饭碗,作假人也许还会反咬一口,甚至下毒手,因为真话让他们的投资受到损失。
 
  民间收藏玉器的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花数十万元买来一块古玉,自然就会请行家掌眼,有些人通过各种门路找到杨伯达先生,但先生告诉记者,通过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他已经宣布不再做鉴定了。现在市场上的古玉几乎见不到什么真东西了,当然也不能绝对地说一件真货没有,但很少,大部分是假的,因为有多少古玉他心里清楚,这些需要鉴定的人都希望他能将东西说成真的,因为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如果买了假东西,那他就会付出巨大的损失。所以,为了不伤感情,杨伯达还是决定不做鉴定,而是踏踏实实地搞研究写文章。当然,国家文物需要做鉴定的时候,杨先生还是责无旁贷。
 
  赝品也可能成为文物
 
  对泛滥成灾的赝品,杨先生有他的独特见解,他认为赝品也可以起到普及文物知识的目的。比如说一般的市民看到一块赝品“玉琮”,就会试着去了解它,这样就增长了一些历史的、文物的、考古的知识。
 
  杨先生说,赝品从另一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个时间问题,现在的伪古玉到了后世它可能就是文物甚至是珍贵文物了。比如过去的仿明代、仿宋代的字画,到了今天不也都成了文物了吗。因此,今人应如何看待赝品古玉,仅从材料上来说它也算是真东西。
 
  玉器有君子之德
 
  玉是一种透闪石,它的显微结构是针毡状的,就像毡子一样,纵横交错,非常有韧性,不易折断。并且它温润莹泽,细腻柔和,符合人们对“德”的理解和向往,于是玉就成为德的载体,成了君子的象征。
 
  杨先生介绍,人类对玉的偏爱是有历史渊源的,古人认为他们的生存、所获得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保佑他们,慢慢地他们就把这种无形的力量具象化,最后发展到有了神灵的概念。人们认为要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部落,就必须祈求神灵的保佑,于是就出现了巫,由巫来完成事神的任务。巫拿什么来事神呢?他们就拿玉。《山海经》中记载,人要维持生命就需要吃果实、吃肉,黄帝则需要吃“玉膏”,而天地、鬼神就吃玉。对于人来说饮食是第一位的,所以巫认为神也像活人一样是将饮食放在第一位的,因此巫就给神送去它最爱吃的玉,以玉事神。
 
  杨先生称,玉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史前时期的远古社会,巫以玉事神,成了“巫玉阶段”。到了文明社会,王取代巫之后,玉器成了“王玉阶段”,如今,全民爱玉,成为“民玉阶段”。由于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器常常被寓意为德,所以,今人都应该佩戴玉器,发扬我们传统的中国文化。
 
  收藏节目普及了文物知识
 
  杨先生除了对玉器有着深厚的研究外,对雕刻、清代院画、金银器等都有极高的鉴定造诣。对目前收藏高潮中,各类收藏鉴宝书刊电视,杨伯达老先生认为,其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普及文物知识的作用。
 
  杨先生说,新一轮的收藏热,使得很多书刊电视将目光放到了收藏鉴宝上,并请来专家现场为百姓鉴宝,这样做的目的第一达到了书刊电视的娱乐性,且不论他对鉴宝专家最后的鉴定结果是否质疑,但这类节目起到的最大的作用是普及了文物知识,让更多的百姓了解了中国古代文明,更对文物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文/图记者徐彬
 
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