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编钟  古代玉乐俑 在以前的鉴宝活动中,本报曾介绍过战国和汉代玉舞蹈人,近期又有两位读者分别展示了一套古代玉乐俑和一组玉编钟。 乐俑 读者康先生收藏的6个玉乐俑,食指大小,玉质一般。但其雕刻之细微,连头丝也清晰可辨。每个玉乐俑的身体均呈弯曲状,似乎合着音乐的旋律翩翩起舞。 根据其雕刻手法,吴教授和康先生都认为这是一套汉代的玉乐俑。每个玉乐俑手中握有一件乐器,且各不相同。初步识别,有一件琵琶、一件古琴,还有一件竖笛。另外还有3件乐器的外部特征不明显,但都是打击乐器。 据记载,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 编钟 读者王先生收藏的是一组玉编钟。这组玉编钟的横梁、吊环、钟、人物,以及敲钟的棒都可拆卸。整组编钟约普通筷子长,横梁上没有任何装饰,7个大小不一的玉钟就悬挂在横梁上,钟身呈倒置的喇叭形,每只编钟上都有明显的乳钉纹。敲钟的小玉人,一手抬钟,一手持棒,神情专注。但值得注意的是,小玉人头上的帽子类似僧帽。 编钟属变音打击乐器族,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余音持久。 吴教授说,这件玉编钟已出现自然的“鸡骨白”(古玉在土壤、空气或水中氧化、钙化形成,入土时间越长,鸡骨白越多),应该是老玉无疑,但这组编钟到底是什么时代的器物,目前无法断定。 收藏?链接 关于乐器 琵琶:作为弹拨乐器,初名批把,推手为批,引手为把。据史料记载,琵琶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但当时是直项,竖抱用手弹奏。而现代琵琶一般都是曲项,这种曲项琵琶是在南北朝时,从波斯经新疆传入中国。 古琴:中国最古老弹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据文献记载,随汉代音乐的发展,古琴艺术逐步发展为六七种乐器迭奏,歌手击节唱和的形式。 笛:《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当时就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秦汉时期的竹笛大多是竖吹,到汉初,张骞才从西域引入横笛。 编钟: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多为三枚一套。每套编钟个数后来不断增加,东周编钟以九枚一组居多。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 藏品赏析 宋代瓷枕已有“商标” 读者王先生收藏有几件宋代磁州窑瓷枕头,其底部有“张家造”印款,类似于今天的商标。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著名民窑,分布在河北、河南、山西。磁州窑装饰手法多样,包括白底黑彩、白底画花、珍珠底画花、白底剔花、绿底黑彩、白底红绿彩等。王先生收藏的是典型的珍珠底画花。 瓷枕初见于隋朝,到了宋代烧制比较普遍,最著名的是定窑孩儿枕。瓷枕也是当时磁州窑主要产品之一。用途上,除卧枕外,还有作为随葬品的头枕、脚枕,尺寸极小的则是书写、医疗用的腕枕及脉枕。 从目前资料可知,宋代磁州窑已有专烧瓷枕的作坊,而且瓷枕上多署有“张家造”、“赵家造”、“张家枕”等表示作坊主姓名的印款,其中以“张家造”瓷枕为最多。从明确纪年款识分析,“张家造”瓷枕生产从北宋仁宗始,延续了三百年之久,可见其窑业兴盛非一时之势。这一商标形式有“显姓扬名”的目的,客观上也起到了宣传其产品的效果。 王先生收藏的瓷枕,一件是腰圆形,另一件是荷叶形,其图案分别为飞鸟、荷花和凤凰,其刻画粗犷豪放,线条简洁明快。瓷枕釉面微黄。 至明清时,南方烧造瓷枕较少,仅见有少量民窑青花枕,但北方民间喜有保留瓷枕、石枕等硬质枕之风。 文章由晨报记者仇峥采写;图片由晨报记者张锦旗摄藏界大事 承德发现五千年前红山文化雕像 据新华网报道,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一位收藏爱好者近日向当地考古专家出示了一尊家藏半个多世纪的罕见组雕石像。经专家初步鉴定,这尊组雕石像很可能是五千年前红山文化时期黄帝族的族徽。 据专家介绍,这尊组雕石像高0。22米,重8。8公斤,呈不规则的四面体状。石像随石取形,共雕有人物、动物及图形等9个形象。石雕顶部雕一龟,呈趴卧状,四角各雕一人和一动物。人和动物形象神秘怪异,极富神韵。 经有关专家考证,这尊组雕石像的年代当属距今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一些学者考证,平泉县所在的西辽河古文化区在史前是炎、黄二帝的故里,红山文化就是黄帝族的文化,黄帝部落的图腾崇拜就是龟。可以初步认为,这尊石像就是五千多年前黄帝族的图腾崇拜遗物,即黄帝族的族徽。 中国收藏界首次推出寻找民间国宝活动 据新华社消息,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中华名人协会等首次推出的“寻找和评选民间‘国宝’活动”已于本月18日正式启动,整个活动历时一年。活动结束后,由徐邦达、史树青、欧阳中石等著名学者组成的专家评议团,将对参评的文物进行审核评定,经过筛选后公布入围名单,最终由公众投票推选自己心目中的民间“国宝”。 信息来源:晨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