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晚期妇好墓玉?  宋白玉巧雕蟠螭纹?形佩 古人佩?(xh)标志已成人,佩?(sha)则表示已有资格充任武士。?用骨、角和玉制作,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在商代,?是射箭时用的钩弦器。此时出土的?,短圆筒形,上端呈斜面,下端平直,正面以双钩阴线琢兽面纹,方形眼、细长眉、阔鼻内上卷、耳后贴、角似牛角,不见嘴,在双目下各钻一孔,供系绳用,背面靠近下端有一横向凹槽,用来勾弦。《殷墟妇好墓》一书中有商代?使用方法示意图可资参考。 到了战国时期,玉?演变成扁平状的盾形,圆孔的高度比商代低,有一部分是实用品,有一部分不堪勾弦,丧失了使用功能,变为人们佩带的装饰品,同时?形佩造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后世俗称“鸡心佩”。 西汉时期?形佩变成为单纯佩带的一种佩饰玉。2001年西安市东郊西汉窦氏墓出土二组完整的组玉佩,其组成构件为璧、舞人、珩、瑗、?、佩等,但不包括?。这说明?是独立存在的佩饰。1972年徐州市铜山县西汉早期墓出土玉?形佩,长4。5厘米,厚0。3厘米。玉料呈青绿色,体扁平,两面形式和纹饰相似,惟一面略弧凸,一面略内凹。器中部穿一圆孔,孔周作心形,两侧各以镂雕加阴线纹分别饰一变形夔龙或夔凤。1982年徐州市东北杨庄乡石桥村南的洞山西北麓凿石而成的西汉墓出土玉?,长7。1厘米,宽4。3厘米,厚0。4厘米。玉料呈白色,玻璃光泽,体扁平,两面形式和饰纹相似。一面略内凹,另一面微弧凸。器中心有一长方委角形穿孔,两侧各镂雕一形式迥异的夔龙和夔凤,期间点缀云纹。1998年扬州市宝应县西汉墓出土龙凤纹?形佩,白玉质地,两面雕琢,呈扁平片状,部分受沁,中心圆孔,上端为尖形,中央起脊,两侧低凹,整个呈鸡心状,其整体纹饰由螭纹、云纹组成,器身的左右及上方镂雕一龙双凤,下端为圆弧状。河北省定州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玉?更是富于变化。其中第一件长4。7厘米,宽4厘米,厚0。35厘米。体扁平,中部为一有阴刻卷云纹的心形体,中心有一圆孔,正面圆孔四周稍凸起,背面略下凹,上端尖,下端略圆,两侧分别透雕凤鸟纹和夔龙。第二件?形佩长4。5厘米,宽3。9厘米,厚0。35厘米。在一侧透雕蟠螭纹俯首下探与心形体下部小螭相对,小螭为浮雕昂首,身体呈“S”形弯曲,背部有一长长的脊线,臀部浑圆丰腴,细长尾分叉回卷在身体下方。如第三件长8。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玉呈黄褐色,体扁平,中心有一椭圆形孔,一面下凹成弧面,一面微凸,均以阴线饰卷云纹,左边透雕变形龙纹至尾部渐细呈尖锥形,顶部及右侧透雕凤鸟纹。第四件长9。3厘米,宽2。2厘米,厚0。35厘米。体扁平,中部为一有阴刻卷云纹的心形体,中心有一圆孔,正面圆孔的四周稍凸起,背面略下凹,上端尖,下端略圆,两侧分别透雕凤鸟纹和夔龙纹。后两件为?和?两种器型相结合的佩饰。2001年陕西长安窦氏墓出土的?形佩螭虎从中间镂孔钻出扭身回首,另一件两侧各攀附一猴,作嬉戏状,极为罕见。 由上述出土实物可以看到,?形佩的造型在西汉有了很大的发展,扁平的器形,主体似?却加以变化,近似椭圆形,中间有圆孔,上端中部出尖,下端圆弧,孔周围一面稍凹,另一面微拱,器身上常用阴线刻划勾云纹、卷云纹和螭纹等,器身的两侧(有的在一侧或上方)镂雕出廓的附加装饰纹,姿态各异。(杨进萍) 来源:《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