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古玉新闻

> 十六节龙凤玉挂饰 曾侯乙墓让随州一夜闻名(图)

十六节龙凤玉挂饰 曾侯乙墓让随州一夜闻名(图)

http://feicui168.com 2008-02-07 11:06:36
  一个距今2450多年的人,他死后给世人留下无价之宝
 
  27年前,在随州城郊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大事,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也从此昭然天下。

 
    ▲国宝1:迄今为止,所见同类器物中
形体最大最重的储酒器大尊缶。

    破解“褐色之谜”
 
    说起27年前的往事,原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时任曾侯乙墓考古发掘队队长的谭维四教授激动不已:“那真是一波三折、千钧一发呀!”
 
    那是1978年2月底的一个夜晚。
 
    “谭队长,长途电话,襄阳地区(今襄樊市)文博馆有急事找你。”门卫一声大喊,谭维四教授心里一惊:以他的经验,深夜来长途,要么是文物出现险情,要么是报告极其重要的发现。
 
    电话是襄阳地区文博馆王少泉打来的:“随县(今随州市)城郊一座小山包上,驻军某部雷达修理所扩建厂房,开山炸石,炸出一大片褐色的土层,怀疑是一座大型古墓!”褐色土层下面到底是什么呢?
 
    谭维四一听,急切地回复:“赶快停止施工,保护现场,立即向地委报告,我随后即到。”
3月10日,省、地、县联合勘探小组成立。19日,谭维四连同两名技术人员赶到现场。直到此时,时任雷达修理所副所长的王家贵,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省里来了行家,他的推断得到了重视。
 
    早在1977年10月底,王家贵就怀疑这里“大有文章”。发现土质异常后,爱好考古的他立即意识到地下可能有“大宝贝”。县里派一位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去看现场,因缺乏考古意识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继续进行。
 
    1978年春,民工开始用爆破式的方法开采墓地。一些民工突然发现,在开挖过程中,挖出了大量不规则多边形青石板。1月30日,修理所再次将这一特殊情况报告随县文化馆,馆里派来的一位同志再次查看现场后得出结论:不是古墓,没关系。
 
    两次报告,两次遭否定,却没有解除修理所几位负责人的疑虑。
 
    2月21日,又一奇怪的现象出现了。推土机推去了褐色土层后,工地出现了一些麻灰色的碎石块,继而又挖出了一块石板。
 
    “石板是人工加工!此处必为古墓无疑!”修理所所长郑国贤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
 
    此次,县里派出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来到现场,懂考古学的王副馆长初步判定是座古墓,遂向原襄阳地区文博馆报告。
 
    “听他们讲这些经过,当时简直入了迷。”谭维四教授回忆说,“如果不是这群基层军官执著的精神,古墓恐怕就随着炮弹灰飞烟灭了。”
 
    急性子的谭维四听完介绍后,激动地向大家报告:“经过初步勘探,这片‘褐土’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褐土’之下必有奇珍的古墓。”
 
    谭维四的一席话,让发掘队一时热血沸腾。次日,急切想了解地下奥秘所在的钻探技工们起了个大早,呼啦啦地干起来了。
 
    但意外出现了。3月31日,发掘队发现,在南北两坑相交偏西处有一个人为挖开的洞,此墓显然曾遭盗扰。一片惊叹之声随之而起。发掘队里的几位小伙子泄气了:“别白干了!”“累死了不好看。”
 
    很快,“宝藏既已被盗,还有什么发掘价值”的质疑声四起,四面八方的人们又一次把目光集中到了谭维四身上。
 
    在随后召开的一次会议上,谭维四表达了3个观点:尽管有盗洞,但规模小,属于早期的一种民间小型盗窃(事后,从盗贼留在洞口的物品分析,盗墓时间约在墓主下葬后300年左右的战国至秦汉这段时间),不可能把文物全部盗走;考古不是“挖坟取宝”,比金银珠宝更重要的文物,也非常有价值;按照政策,这么大规模的墓坑也是要发掘的。
 
    三条理由把大家说服,发掘工作继续进行。


    ▲国宝2:曾侯乙的“大金饭碗”云纹金盏

    寝宫浮出水面
 
    完成现场清理后,发掘队决定起吊墓葬椁盖板。
 
    5月14日,木椁盖板完全显露出来,南坑、北坑皆东西横铺,东坑、南北向竖铺,面积200多平方米,场面十分壮观,使所有参加发掘的人为之一振。
 
    第二天,进行航拍的军用直升机来了,顿时把随县城关及附近的人们都惊动了。
 
    据负责考古现场保卫、物资后勤供应的随县文教局副局长周永清老人回忆,当年县城只有四五万人,可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就有两万之众。
 
    公安、民兵和解放军组成的人墙屡屡被群众冲开,直到空军派出直升机航拍墓区全景时,才说服部分群众暂时离开现场以便拍照。
 
    飞机离开后,传言四起:“挖出一个‘金头’直升机运走了。”“挖出个老头,血管还有血,直升机把他运到武汉抢救去了。”……令人啼笑皆非。
 
    不管怎么说,擂鼓墩的确是沸腾起来了,每日前来观光者成千上万,最多的一天,竟达3万多人次。此时,盗洞仍然给不少人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被盖板挡住了视线的人们纷纷议论:墓主人会把一些什么珍奇异宝带入坟墓呢?
 
    5月17日凌晨,太阳刚爬出地平线,考古队员们都来到工地,他们突然发现墓坑北面的山坡上,晃动着密密麻麻的人影。
 
    “看来,今日揭椁盖板的风声走漏了。”谭维四笑了一笑。
 
    一声哨音响过,吊车开始启动。
 
    起吊墓室椁盖板的难度是考古队员始料不及的。47块椁盖板均由60厘米见方的梓木做成,最长的达10。6米,重约4吨。部队支援的解放牌5吨吊车在这些大家伙面前束手无策。围观的群众更莫名其妙,看到吊车已经启动,吊臂已经伸出,却为何又停了下来。又是议论纷纷,惊叹之声此起彼伏。情急之下,临时开来的黄河牌10吨大吊车上场应战,几经周折才得以成功。
 
    椁盖板揭开后,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并不满是宝藏的地宫,而是一幅惨景???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地浮在水面上。深埋地下的木椁构筑露了出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豪华寝宫,分东、中、西、北4室,其平面外形与墓坑相同。
 
    5月21日,发掘工作进入第三步:排除积水,清除淤泥。
 
    椁室的水位在慢慢下降,水里的奇珍异宝在慢慢露头。人们的情绪也随着它们的露面不断升温。
 
    西室。随着水面的下降,突然,一只“无头小鸭”浮出水面???这就是后来被制作为邮票的“鸳鸯形漆盒”。它的出现简直就是一剂兴奋剂,给了人们一个信号:文物没被盗光,水里还有“宝贝”。

    ▲国宝3:十六节龙凤玉挂饰代表了
先秦时代玉器雕琢工艺最高的成就。

    八女陪葬惨状重现
 
    作为寝宫的东室清理工作也在进行。5月22日上午8时,一个庞大的棺盖露头。
 
    “好大的家伙!”谭维四对这个体形庞大、加以铜木结构的彩绘漆棺惊叹道。在过去的古墓发掘中从未见过,确属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经验告诉他,主棺底下一般会有文物,要轻取轻放。果不其然,5月29日清晨,棺底下发现了一批极珍贵的黄金制品。
 
    其中发掘出的云纹金盏重2156克,以其形体大、分量重、制作精美,立即“当”上了我国先秦考古中发现的实用金器中的“大哥大”,亦属一级甲等文物。
 
    出于安全的考虑,清理出这些金器时没有声张,在做好记录后,立即由保管组接收转入室内,保管组组长白绍芝负责保管,这栋楼也因此加强了安全保卫,并在室外增设了流动哨兵,日夜巡逻。
 
    东室水上还浮着8具棺木。队员们发现,有6具是东西向平行置于主棺之东;有2具南北向呈“一”字形列于主棺之西。棺木内各有1具人骨架。
 
    后来送往医学解剖与鉴定,8名死者均为女性,年龄在19?26岁之间,身高在154。25?160。53厘米之间。显而易见,她们是作为墓主人生前的妃妾或近侍宫女,为墓主人殉葬而被埋入坟墓的。
 
    在主棺与陪葬棺之间,东室还出土了9具乐器。
 
    “这显然是一个‘房中乐’乐队所用乐器,联系有8个女性陪葬者来看,可以窥见墓主人生前政事之余回到内宫的音乐生活的情景:妃妾侍于宫房之内,轻歌曼舞身旁,王室内喜气洋洋。”谭维四说,“生前为君王宠物,死后还要为君王看门。当时宫女的悲惨结局可见一般。”
 
    主棺东北角,一只青铜铸造的“鹿角立鹤”亭亭玉立。自然界没有非禽非兽、亦禽亦兽的动物,显然是墓主人为自己特制的。鹿、鹤在古代都被视为吉祥动物,而在古代长江流域中游,曾经生长着大量的鹿群。
 
    “令人惊奇的是,鹿角立鹤低垂短尾,轻拍双翅,是寓意墓主人的灵魂意欲乘鹤邀太空,还是只是为了镇墓辟邪?”省博物馆一位研究员称学术界至今仍对此争论不已。
 
    在他看来,关于“鹿角立鹤”这件“国宝”的争论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持续下去。

    ▲国宝4:侧立的青铜鹿角立鹤
王者究竟是谁
 
    打开主棺,一具人骨赫然出现在眼前。
 
    他是谁?身世如何?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主棺旁的一件短柄铜戈引起了谭维四的关注。在铜戈上,依稀可见一行铭文:“曾侯乙寝戈”。古人视棺如寝,此戈显然是墓主人近卫武士所持。而墓主的周身,布满金、玉、铜等陪葬品,达586件之多。
 
    “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参与发掘的武汉大学考古学教授方酋生记起《墨子》中的这句话,并以此推断,墓主可能是诸侯国曾国的君主,名乙,距今2450多年。
 
    后面更多惊人的发现,一步步验证了这一初步推断。
 
    45处甬钟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的铭文;而出土的各类青铜器,“曾侯乙”三字共出现208处,在考古发掘中,同一人名作为物主如此多的出现于一座墓的器物上,还没有先例。
 
    足够的证据和历史文献表明,此墓墓主只能是曾侯乙,一个诸侯国???曾国国君,姓姬,名乙,年龄大约在42?45岁之间。史书没有记载他,甚至没记载他的曾国,以至于专家们只能估计曾国就是史载的随国。但他却在2400年后大大有名,一般叫他“曾侯乙”。
 
    在史书上名也未曾留的附庸侯爵,曾侯乙也许生前不算得志,犹如埃及被谋害的早夭法老图坦卡蒙一样。但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作为国君虽弱小,但其死反映着生,他们的生活是豪华的,他们的坟墓见了天日后都震动着现代社会。
东室再传出喜报。
 
    考古队员们在曾侯乙的“大衣柜”上发现了青龙、白虎图,而在圆形盖顶中央绘一个篆书大字:斗,象征北斗,绕斗字则书有二十八星宿的全部名称。
 
    “农耕社会没有天气预报,农时节令是人们根据观察天上的星星来定,这反映了老祖宗对星空的探索与关注,也是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的实物例证。”谭维四说。
 
    “大衣柜”的秘密很快被破解,而一件16节龙凤玉挂饰很快成了参加清理人员论战的焦点。
 
    一说认为是曾侯乙帽子上的饰物,有人立即反驳:以其形体之长,分量之重,如在帽子上显然不合适,并提出此物是曾侯乙帽子带,亦遭反驳:戴在颈上,肯定有碍头部的活动。
 
    “这个谜,直到今天仍无定论。”省博物馆一位研究员说。(图为资料图片,4件国宝均出土于曾侯乙墓)

               信息来源:荆楚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