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在地被游人随意践踏的宋代石碑;栉风沐雨面临风化境地的唐代石像;还有那距今数千年前大大小小的珍贵陶片,被委屈地堆放在走廊一角…… 这就是记者近日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采访时看到的情景。 当天,正值考古人员从上街区发掘出一宋代石棺,虽然研究人员尚未最后确定石棺主人的身份,但从石棺规格之巨大、雕刻之精美的程度可以断定石棺的主人绝非等闲之辈。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珍贵文物,到了郑州市考古研究所,也只能在门外“候着”,因为这里的文物仓库实在没有“新成员”的立足之地了。 有人说,作为全国八大古都的郑州市,是考古考出来的。现在看来,此话无不道理。君不见,商城遗址、汉代冶铁遗址、大河村遗址……哪个不是经考古人员之手展现其历史文化魅力? 一位考古界知名前辈曾经说过一番话,至今记忆犹新???“考古发现不仅印证历史,而且提供新知。如《孙膑兵法》汉简的出土,使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疑案涣然冰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使我们对祖国医学有了新的理解;洛庄青铜乐器的出土为我国乐器史提供了重要实物;郭店楚简更使我们对早期儒家和道家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三星堆那些充满神秘诡异色彩的青铜器,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让人们对历史与文化在瞬间产生全新的认识,这也许就是考古的魅力。 作为文物大省的河南省会,郑州人的祖先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之灿烂,远远超出文献记载甚至我们的想象。郑州地区现有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全国的五十分之一,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有61处和66处,还有3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点,馆藏文物30多万件。这些数字表明:郑州市的现存文物价值之高、数量之多,位居全国各大中城市之前列。 然而,作为郑州市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单位???郑州市考古研究所,它的生存现状不仅令人尴尬,而且已经到了与城市经济发展节奏极不协调的地步。 难题一:专业人才匮乏 自2000年以来,郑州市考古研究所用不到5年的时间,跻身于全国市级文物考古所前三名,确立了郑州地区文物考古工作在全国的地位。他们先后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进行考古发掘1000多项,普查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600多处,挽救和制止破坏文物事件300多起,发掘古文物遗址15万多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0多件,为国家及省、市博物馆提供珍贵文物400多件。尤其是从2003年起,在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仅有的7个考古项目中,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就承担了3项,先后发现夏代都城址3处,不仅填补了夏代无城的空白,而且大师姑夏代城址发掘还被评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同时,还参与了长江三峡库区考古、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发掘等国家重大课题的调查与研究。 然而,专业人才的不足,使得郑州市考古研究所的继续发展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郑州市地下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框架的不断扩大,基本建设、房地产开发、公用事业发展以及国家大型项目在郑州市的发展,都对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护文物,城市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之前,文物勘探必须先行。但是,专业人才的极度匮乏,使郑州考古所经常陷入首尾难顾的境地,特别是对于此起彼伏的破坏文物的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更显得力不从心。 而对于郑州市众多的地面文物资源,郑州考古所同样表现出爱莫能助。如古建筑、石窟、石刻、古代民居、现代文物等,在其他省份与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无论是对地面文物的保护,还是对以文物为依托的旅游区规划建设,都是由郑州市以外的相关单位来承担的,面对自己的文物资源,郑州考古界似乎得了失语症,原因何在?缺少地面文物保护与研究的人才、缺乏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使得长期以来我市对地面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几乎等于空白,还使得一些深层次的学术研究无法展开。同时,在国家重点考古工程发掘的参与方面郑州考古界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比如在三峡库区、南水北调这类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项目前面,郑州考古界常常由于人员的严重匮乏而忍痛割爱。 难题二:研究条件简陋 70多年前,冯玉祥为纪念北伐战争中阵亡的将士,在郑州西部修建烈士陵园,亲笔题写“碧沙岗”以石雕刻,砌嵌在大门之上,作为陵园的名称,并题“碧血丹心”四字,镌刻在园内纪念碑上。当时全园由四部分组成:中山公园:内有民族、民权、民生三亭和铁桥一座;烈士祠:碧瓦红垣,气象庄严,并以铜板雕刻诸烈士姓名;还有烈士公墓和民生公墓。 如今,物是人非。作为是碧沙岗公园里的主要建筑烈士祠,前后两个院落,左右两排廊房,占地4000多平方米,这里眼下就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办公场所。 记者在这里看到,由于办公条件所限,许多文物只能零落地摆在地上,一些出土的陶片也只能裹在包里,堆在库房里的架子上。记者算了一下,一间60平方米的库房,竟然放置了80多个架子,而且是直达房顶。窄窄的过道,工作人员连转身都比较困难,一位女保管员戏称:如果再胖一点点,就没法在这儿工作了。 采访中,所长张松林告诉记者:所内现有10多万件出土和收集来的各类文物,如何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则成为难题。 首先,郑州考古所缺乏基本的保护文物的场所,许多珍贵的出土文物没有符合条件的存放场地,如国宝级的青铜器、玉器和唐三彩等,除少数调至博物馆陈列外,大部分只能锁在铁皮柜中,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的损害。 其次,从田野出土的大量文物,需要进行修复以复原其本来面貌,但由于这里没有文物修复场地,无法引进先进的修复技术与设备,所以目前这里的修复工作仅仅局限于对青铜器和陶器的修复,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物,如石刻、壁画、纸质文物、木器、琉璃、玉器等,我们只能被迫选择放弃,因此,我们的文物修复工作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水平阶段。 第三,北伐烈士祠堂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平房本身就是文物,我们没有权利进行任何改造。而这些建筑为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多为木质结构,使用率极低,根本无法达到保存文物的温度与湿度。尤其是无法安装防盗与防火设备,一旦出现险情,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平时我们都是提心吊胆的。 张松林还告诉记者: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增多,作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历史见证,北伐将士阵亡祠堂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国内晚于此祠堂的甲午战争纪念馆、抗日战争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近现代纪念馆,都纷纷恢复开放,并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而经过修复整理之后的北伐将士纪念馆完全有资格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难题三:管理体制陈旧 作为全国八大古都的郑州,唯一的文物考古研究单位至今仍沿用的是几十年一贯制的管理体制。据了解,郑州考古研究所多年以来一直是科级单位,只有26人的编制,加上临时聘用人员,不足60人。这个数字且不说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就是与省内同行相比,也相差甚远。如洛阳市考古机构共有126人;而南阳市也有120多人。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对文物单位的设立、管理目前还是沿用行政手段,而文物单位属事业单位,工作稳定而无失业压力,一些非专业人员不断调入,本来就不够用的编制被非专业人员占用,真正的急需的专业人才无法引进,因此,工作效益受到一定影响。 正因为此,郑州市的古建筑、文物保护、青铜器修复、环境考古、科技考古等专项工作无法开展,尤其是在郑州商都3600年之际,原已启动的郑州古都群这一重大课题至今无法启动,在许多方面制约了郑州文物考古事业的壮大与发展。 改革创新、扩大编制、引进人才、提高规格、加强对外交流,打造一支与省会城市和文物大市地位相符的文物考古队伍,为郑州市设立一个独具特色的对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确立郑州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中心的地位,已成为郑州考古界亟须解决的问题。 采访结束时,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郑州市政府已将建立文物考古研究中心的任务列入“十一五”文化发展重大项目的第三位。郑州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强调,我市将充分发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认真做好古城址、古墓葬、古建筑、古战场等各类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遗迹、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重点加强对全市考古遗址的整理和研究,争取形成一批在国内文物界打得响的研究成果。 张松林所长最后告诉记者:郑州市现有许多可以作为重点考古发掘的地方,如果通过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挖掘出更具潜力的旅游资源。如中华第一城???西山古城;中国第二洞???织机洞猿人洞穴遗址;中国夏代都城群???登封告成阳城、新密市新寨启都黄台、巩义市花地嘴、荥阳大师姑夏代城址以及60多座先秦城址和大量的古寺院等等。如果我们有足够专业力,我们可以对郑州商城进行深入发掘,假若能够发现车马坑、甲骨坑或者王陵之类的考古成果,那对外界的冲击将是震撼性的。 我们期待着一个发掘与保护同生、研究与科技并举、事业与产业共进的市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在不久的将来在郑州诞生,也期待着郑州文物考古人的梦想早日成真。( 记者 张晓波 通讯员 杨辉 刘杰 ) 来 源: 中原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