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门市中心市场二楼的江门古董旧玉器市场,是华南第一大室内古董旧玉器市场,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近日,记者来到该市场,却发现人潮拥挤的交易场面不大多见,更多时候是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一些店主甚至在开店期间睡起闲觉。有古董店主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对古董市场加以关注及扶持,使市场恢复昔日的红火景象。


冷冷清清 无人光顾铺主睡“闲觉”
上午10时许,中心市场一楼早已人头涌涌,熙熙攘攘,然而,当记者上到二楼,却发现古董市场一片冷清,跟楼下的繁忙景象有着天壤之别。越往里走,门店越是冷清,一些铺面已经贴出了招租广告。过道的光线很暗,摆在过道一边的很多古董木椅、木凳、木床都用铁链缠绕着锁了起来,上面布满了不少灰尘;店主们或看闲书,或干脆躺在竹椅上睡个“闲觉”。
古董旧玉器市场异常冷清
经营旧什架、瓷器等旧货的南叔是在两年前租下一铺位的,他向记者坦言,由于市场人气不旺,他已打算退出不做了。他告诉记者,开铺前他专门到农村收买旧货,然后到古董市场转卖出来,一个月交易额至少有一万多元,但开店后,每月生意交易额不到一千元,因为生意不好,他去年就亏了一万多元。
帮别人看铺的王先生也告诉记者,老板都很少上来看档口,只是告诉他价钱如果可以接受的话就把货品脱手,不要积压。尽管如此,大半年内,该铺还是出现了两个月内没有任何交易额的情况。
昔日红火 一个月交易额可达百万元
目睹如此萧条的景象,记者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它跟曾经的“华南最大市内第一大室内古董旧玉器市场”联系起来。据一些铺主介绍,市场开办于1989年10月,有过一段辉煌岁月,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曾吸引前澳门总督韦奇立的夫人、岳父等慕名而来。
“以前,这里的生意要有多旺就有多旺,我们做这一行也特别有冲劲。”一铺主得知记者来意后,感叹昔日好光景难再,“以前早上5时左右,这里的店铺就已经开门,生意好的时候,根本忙不过来。”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铺主表示,江门古董旧玉器市场的黄金时期是在1993-1998年期间,进货的客商都是整箱整箱地进行采购,交易量十分大。当时客源主要来自香港、台湾,他们一般是周日到这里进行“扫货”,生意红火,当时市场一个月的交易额可以达到100多万元。
衰落根源 受到金融风暴等方面的冲击
然而,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这里就开始衰落了。据一些老铺主回忆,就是从那以后,江门古董旧玉器市场就变得一蹶不振。记者从市场管理处了解到,二楼有古董固定铺面50多卡,虽然铺面基本出租,实际铺主不到30户,一些商铺仅用来存货之用。
有不少铺主认为,江门古董旧玉器市场生意不景气的原因,除受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外,也是因为受到广州、中山等地同类市场崛起的冲击,而江门古董旧玉器市场又没有做出自身的特色,因而逐渐失去昔日光彩。即使在江门市内,古董旧货市场也是位置分散,并没有做到集中起来,其他一些市场的铺主甚至还通过逃避各有费用,进行恶性竞争。此外,也有铺主认为,有关方面对市场的宣传力度不够,其知名度仅局限在古董收藏界。他说:“楼下是菜市场,但是我能保证,里面很多人都不知道二楼卖什么,更没有上过这里。”此外,他还认为,中心市场周围连个停车场都没有,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其生意。
经营者愿望 期盼市场再度兴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江门古董旧玉器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但是一些经营者对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市场管理处为吸引人气,还对商铺的租金作出调整,租金从100-500元不等。
一位老铺主表示,自己对江门古董旧玉器市场的好转有信心。她说,市场里原来不少经营者都转了行,她不但没有撤走,还顶了别人的一间铺面继续经营。她认为,这里聚集的不少门店,熟知古董市场,只要有足够的政策扶持,市场的好转并非没有可能,“江门古董旧玉器市场的存在,是江门的一个骄傲,如果它衰落下去,实在是太可惜了。”(作者:梁长其 林浩贵)
信息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