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我收藏了一枚奇石??“石蛋”,其呈灰黑色,同心圆。该奇石“石蛋”是从皖南某地山崖里长出来的。山崖里面长“石蛋”这岂不是闻所未闻,我半信半疑,决定再去探个究竟。 乘汽车走慈张线或205国道去皖南山区,需经过安徽绩溪县境内的临溪镇。在临溪镇的茭塘村194公里里程碑的上坡左拐弯处,有一座名叫“姑姑岭”的山崖。就在高约三米的悬崖岩石上,突然有一枚特别引人注目的大“石蛋”。随着岁月的流逝,山崖褶皱状的岩石已渐渐风化剥蚀,可乌黑的大“石蛋”却坚如磐石地镶嵌在岩石里。除了那枚裸大“石蛋”外,山崖岩石里还有大大小小的“石蛋”。它们从何而来,是人工雕凿还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叫人百思不解。 回来后,我找相关资料,总算解开了心中谜团。原来震旦纪(6亿年前),绩溪地区和江南古陆明显上升。到早古生代末,绩溪地面复又上升,形成大型水下隆起和坳陷。到了中生代三叠纪中期(2。1亿年前)又发生地壳运动,今绩溪等诸县全成陆地并与江南连成了一片。在侏罗纪(1。2亿年前),绩溪地区发生了大规模地质断裂,形成了黄山山脉胚胎。然而,“姑姑岭”的岩石和岩石里的“石蛋”在亿万年地质运动中能相互包容混为一体,但各自的岩石质地结构却有极大的差异:山崖岩石是泥岩结构,“石蛋”却是灰岩结构,这是为何呢? 原来五亿年前的绩溪县一带,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当时的海洋里,有一些碳酸钙分子游离于深海的软泥中,在特定化学作用下,碳酸钙分子游离渐渐地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方解石碳酸体结核。加上亿万年海水中沉积物不断压实,在地壳高温高压的作用下,海水中的软泥逐渐成了泥岩石,结核变成了泥岩石里的“石蛋”。又经过数亿万年造山运动演变后,海底高高低低的岩体最后暴露于地表。 虽说长在岩石里的“石蛋”是一般常见的方解石结晶体岩石,可在奇石收藏者眼里,却是奇货可居的宝贝。我想这也是收藏者乐在其中的真谛吧!
来源:中国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