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当代艺术家王长明:触摸生命的轻与重

当代艺术家王长明:触摸生命的轻与重

http://feicui168.com 2012-07-20 22:00:20
王长明太湖石作品 王长明太湖石作品 王长明太湖石作品 王长明太湖石作品

  王长明

  1964年生于江苏无锡,198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现居北京。

  文/蔡蔡  摄影/于飞

  我尝试对太湖石进行切割,进行根本上的改变。这样的思考结果从表面上看是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一直渴望从根本上改变太湖石。那么随后的问题就来了,颠覆后的东西是不是呈现美的?这也是当代艺术范畴内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呈现美,所以,我尽量把切割后的太湖石做得美。

  ??王长明

  王长明的工作室在北京费家村艺术区,看见小小的绿地上站着太湖石,便知是王长明的工作室了。

  与太湖石结缘是一种生命的必然。生于无锡的王长明自小就对太湖石熟悉,儿时的他喜欢和小伙伴们围着太湖石游戏,透过石头上的孔洞嬉闹,趣味十足。太湖石在王长明看来,是儿时的玩伴,是生活中寻常见的一物件儿。

  太湖石是中国四大名石,其漏、皱、瘦、透的特色深得古代文人雅士的偏爱。石头生的奇怪,经南方雨水的长久冲刷,形成纠结的褶皱,这种褶皱呈现出各种造型,并不顺畅的表情恰恰成了文人气质的表达。由此,以物寄情,托物言志,太湖石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在寻常百姓看来,这只是石头,在文人骚客看来,这是自己纠结内心状态的最佳象征。

  这份对太湖石的理解,是王长明随着成长渐渐体悟的。成长与太湖石相伴,由此的结果是王长明对太湖石的感情更带着一份天然的熟悉,这也许能为他后来在艺术创作中对太湖石进行颠覆性创作寻到一丝脉络。

  第一件太湖石雕塑作品的诞生

  王长明2007年的个展《越界》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太湖石与霓虹灯的对比,传递出王长明对传统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索。这个展览是个总结,但同时也给了王长明一个新的密码,让他开启全新的一扇门,尝试对太湖石更多的艺术实践。

  事情偶然。个展时策展人期望王长明在架上油画的作品之外还能有件雕塑作品来完善展览效果。这无疑给很少尝试雕塑的王长明一个挑战,他一时有些犯难,但这个尝试又极有诱惑力,他也很想挑战一下看看。在这个多媒体时代,单纯的架上油画对于观看者来说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立体、多维,甚至视听全方位的感受是这个时代欣赏者的需求,由此,多种材料综合运作的艺术创作正在受到追捧。

  画得久了,对于雕塑的渴望开始滋生。于是,利用这次个展,王长明尝试着对太湖石进行处理,第一件以太湖石为材料的雕塑由此诞生。这是一件被切割成长方体的太湖石,是王长明将太湖石作为材质处理一个初期的思考,展览上被广泛关注,但是王长明却明白,这只是一个基础。

  从那时开始,王长明把创作的兴趣点放到了对太湖石这种材料的处理上。太湖石是石头,但不是普通的石头,它接近图腾的意味,是特定人群的审美需求,情感的象征。由此,再创造的过程就有极大的难度,好了便是更好,不好了则将成为众矢之的。

  对太湖石的切割和再造

  刚刚结束的广州三年展上,王长明带来了他的一组太湖石作品,名字美得快要化掉:《云上的生活》。太湖石被切割成太师椅、箱包等,在云朵样的棉花上,这些生活常见之物给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因为它们的材质是太湖石,因为它们在云朵之上。这种纠结的感觉是王长明要传达的信息之一,云上的生活就是我们日常宁静的生活,可是我们有多久都没有这样的生活了,我们何时能慢下来细心体会一下生活,古老的太湖石上生着青青的草,是我们不经意中荒废时间的凝固。

  不管是专家还是普通观众都被这批作品吸引,在王长明看来,大家都能接受的创作才有价值。都是一声“不错”便好,只是专家和观众心中各自“不错”的角度及深度不同。“三年展”期间,王长明作为艺术家代表与观众做了一次近距离对话。有人问椅子上为什么长草?有人问为什么叫云上的生活?王长明很耐心地与观众交流。这样的过程让他觉得很有意思,在今天社会这种以具象形态呈现的作品无疑更吸引人,同时艺术走进公众的视野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王长明的特别之处在于对太湖石的大胆切割,对这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符号进行颠覆性的革命,破了的石头是什么样?这个过程充满未知感,尽可能地保留孔洞,对弯曲进行改变,在经过仔细地观察思考后将之转化为崭新的物体形态,转换后的形象往往是当下的现成品,古老焕发新生,就在这切割之中;玩赏的石头跨入当代艺术品,就在这切割之中。

  把太湖石重新创造,用古老的语言述说今天的故事,这个过程充满历史感、文化感以及再生的新鲜感。云上的生活是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命题,传达着土地与天空的距离,云上的生活又带着人间烟火的味道,云上的生活也是最普通的生活,一把椅子,一个拉杆箱,它们又依托予云,显示出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纯粹与诗性。各种矛盾集合在这组作品中,张力十足。

  北京的重和无锡的轻

  王长明的骨子里喜欢矛盾的生活。家乡在无锡,工作在北京,他始终保持着两地往来的生活。一个月北京、半个月无锡,通讯已经如此发达,他本不必如此奔波。有朋友对此不解,他却自有道理。北京好比战场,无锡好比后方,在两种格调完全不同的生活变化中,他体会到一种矛盾与冲突,纠结的感觉充满他的内心,这带给他的是生生不息的创作灵感。他迷恋这种停不下来,没有归属的感觉。人的生活一旦格式化,恐怕就会懈怠。这是王长明最害怕看到的。

  太湖石越来越难找,他守着无锡,寻着好石头。思想自然难仿,技术却是易学。对太湖石切割的技术,王长明已经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否则复制越来越多,原创便失去意义,对太湖石来说,更是一场灾难。

  在北京与无锡之中交替,在两种文化体系中变换,北京的紧张感督促他不断探索,无锡的甜腻轻松让他体会生活的原味,生命本来就是这样的重?生命本来就是这样的轻?还是,生命就在轻与重之间沉浮。透气,睁大眼睛,纠结于轻与重,努力寻找答案?艺术的意义是不是就在这里?

  树:在以太湖石作为材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思考?

  王:我画太湖石10多年了,但是一直不敢动太湖石,因为它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也看了很多其他艺术家的创作,对太湖石材质的借鉴、转移、挪用等手法。可是我一直感觉不过瘾,我还是想从最根本上将太湖石做出改变。太湖石的根本就是“一石一样”,那么能不能把“一石一样”格式化?当代文化就是格式化文化,趋同、复制就是代表性的特征。最开始我只是将太湖石的孔洞都填满,变成一个光溜溜的东西,可是觉得不对劲。后来我尝试着切割,进行根本上的改变。这样的思考结果从表现上看是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因为我一直渴望从根本上改变太湖石。那么随后的问题就来了,颠覆后的东西是不是呈现美的?这也是当代艺术范畴内大家探讨的一个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呈现美,所以,我尽量把切割后的太湖石做得美。

  树:为什么把太湖石切割成椅子、箱子的造型?

  王:把太湖石做成现成品,我的目的是改变它的文人性,也是从根本上颠覆太湖石。把本来文人审美的对象变成老百姓感兴趣的寻常物,离普通生活更近一步。

  树:从绘画到雕塑,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王:其实我一直喜欢看雕塑展。现在的时代已经从平面到3D,甚至到4D,雕塑、装置等立体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吸引人。历史曾经是从立体到平面,到了今天又进入了立体的时代。但今天的雕塑已经和传统不同,今天面对的主要是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及对空间的占有。文化随着多媒体时代而来,多媒体的时代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太大了,人们趋向看立体的东西,而不是平面的东西。

  树:在多媒体的时代,为什么还坚持绘画?

  王:我个人一直偏爱绘画,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觉得从文化的高度上看,绘画的挑战性更大,它很难使人满足,绘画的过程有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感情细腻的人喜欢绘画多一些。

  绘画在我看来是形而上的,是很主观的。而装置的特点是high,通过对材质的颠覆达到精神的主张。比如我通过对太湖石传统审美样式的颠覆来表达我的艺术主张。装置的直观性、平民化是绘画无法实现的。所以,我觉得绘画是向内修行的过程,装置是向外扩张的过程。而且绘画画到最后是容易消极的,我就有这样的感受。

  树:怎么消极了呢?

  王:画着画着我感觉能力有限,有些东西我始终表达不出来,所以我尝试雕塑。

  树:利用太湖石这种材质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王:太湖石是表达的载体,我最近的这组作品叫《云上的生活》。我想表达的其实是一种形而上的生活,我们最需要形而上的生活方式,在精神层面上有更多的追求。中国人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已经忘记了淡定的生活方式,大家都应该回到椅子上,回想一下平静的生活应该是什么。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