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终极收藏:老相机的生产线

终极收藏:老相机的生产线

http://feicui168.com 2012-08-01 12:33:29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今年年初柯达宣布破产,意味着照相机的胶片时代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可有些人选择坚守这块阵地。

  6月中旬,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不仅让传统的胶片老相机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也让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整套传统装配作业线得以重生。

  在创办人陈海汶看来,他是在梦想的坚持和时代理想的契合点上找到了抒发情怀的文化途径。除了个人情怀,带着强烈时代印记的老相机也成了收藏家的偏爱,动辄数千万的拍卖价,也给老相机打上了古董的标签。

  在数码相机一统天下的速成时代,透过老相机的镜头,能看到留存在记忆里的那段美好时光??安静而熟悉。

  1826年法国光学机械商舍瓦利耶制造出世界第一架“照相机”,尼埃普斯拿着这台照相机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幅照片《窗外景色》。

  彼时的中国,刚刚得到虎门销烟消息的清道光帝心情不错,命宫廷画师给他画了一幅肖像画,他在椅子上坐了近一个时辰。

  一百多年后,1956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架照相机,“七一”牌120折叠式照相机在天津照相机厂问世。随后,照相机在中国经历了一次国产化的辉煌,通过引进和借鉴、仿制、创造,中国有了东方、长城、幸福等50来个品牌的相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生产过这么多牌子的相机。

  “可品牌再多,那时国产照相机的技术含量始终不高。”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创办人陈海汶对记者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数码相机的冲击,国产照相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数码时代后,国产相机就一直处于没落的地位,整个相机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相机独霸。”

  建个博物馆 留住老相机

  在上海摄影界,陈海汶被称为“老法师”,拍过汶川地震,捕捉过寒冬内蒙古草原上出现的极光,对于摄影的热爱,让他对照相机有一份独特的情感。

  陈海汶的第一台相机是海鸥牌的4B型双反照相机,那是他拿出了三年来积攒的60元,又向哥嫂借来60元买来的。至今,他还保留着发票,上面记载着购买日期:1983年5月17日。

  “购得第一款相机的同时,国产相机也开始经历一段比较艰难的岁月。”陈海汶说,1985年,海鸥停产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此后仅靠DF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支撑。好不容易熬过了20世纪,依旧扛不住国产相机没落的大趋势,2004年,海鸥相机全面停产。

  此时的陈海汶在上海摄影界已很有名气,“海鸥是中国照相机行业乃至整个高精尖工业的灵魂,消失了多可惜!”2000年起,他搜集海鸥各个时期的明星系列产品,如今已达百台。

  “这里的相机几乎都是陈海汶先生的个人珍藏。”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臧勇对记者说,博物馆展出国产老相机珍品120余台、国外老相机珍品80余台,包括各种相机镜头附件等共200多件。其中陈列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产相机研制开始上海所生产的各种型号、式样的相机以及影响中国相机发展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世界相机。

  如此众多的收藏,却引不起更多人的兴趣。这个位于黄浦区白玉兰剧场下的博物馆,一上午只有四五人来看,大多数人都走马观花般匆匆来又匆匆去,“对年轻人来说,只是看个稀奇,只有真正懂照相机的人才会在这里待上段时间。”臧勇承认,这样一个博物馆更像是珍藏一种情怀。

  “只要老相机能保存下来,开多少博物馆都不为过。”同样对老相机痴迷的杭州高氏照相机博物馆馆长高继生对记者说。他的民营照相机博物馆在杭州一处高架桥下的寻常巷陌里,一间不大的屋子里藏着1400多台老相机,这是他花了50多年时间,其间盘掉了10间照相馆和照相器材店,散尽家财,收集而来的。

  与陈海汶的高调开馆不同,从1993年开馆到现在,高继生的博物馆从家里移到文晖路旧货市场,然后到绍兴路旧货市场,搬了9次家,“除了房子,要正常运转收藏馆,日常的开销也大得惊人,差不多每年要开销10多万元。”如此大的开销,让这位年近70岁的老人感到力不从心,“没办法,既然喜欢上了就要做下去,只要有我在一天,这个博物馆就会在一日。”

  复制生产线 卖出老相机

  除了开博物馆,陈海汶还有一个情结,对车间、流水线有着深刻的眷恋。

  2009年,陈海汶投入数百万,召集原海鸥照相机公司的几位资深技师,买下国产双反全机械120胶片老相机装配作业线。

  与展示区只一道玻璃门窗之隔的就是世上仅存唯一的海鸥照相机的生产线。

  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不时从玻璃门窗那头传来。这是老技师顾月英在检测快门。老相机的快门速度从1/500秒到1秒,总共10档,还有8到12秒的自拍功能,都需要顾师傅一次次按快门检测,“误差要控制在20%以内。”靠什么辨别误差呢?答案是:耳朵。

  这都是靠岁月磨炼出来的经验,在国产相机鼎盛时期,顾月英每个月要检测约2万台照相机。

  “在这里的技师都是老人,只有他们还能熟练掌握这套技术。”臧勇指着在另一个工作台工作的老技师朱生根说,18岁那年顶替父亲进厂,从学徒做起,一辈子就干了这一种活儿。

  朱生根说,装配快门是相机制造工序里最繁琐的工种之一,最重要的是耐心和经验。上海照相机总厂最多时拥有5000多名员工,分工细致,而最卖力时,他每天也只能装25台快门。如今朱师傅带了个年轻徒弟,两年过去了,仍难以独立完成一道工序。

  这条生产线只是一条装配线,并无法生产零件。他们所用的零件,都是陈海汶搜罗来的,“零件用完,这条生产线就没用了,况且一台老照相机有400多个零件,装配相机工序复杂,绝对是技术活儿。”鉴于此,陈海汶决定开卖海鸥4A-109型老相机,价格也由原来的100元飙升到5800元一台,“控制产量、保证质量,每天生产一台。它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收藏品。”

  这也是陈海汶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存零部件的数量不断减少。维持生产困难重重。慢门和自拍的零件模具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装配只能靠海鸥本身厂里为数有限的库存,以及从以前海鸥的加工企业收回存货。对于重新研发模具,并非没有考虑过,只是又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成本巨大,并不现实。

  “纯机械相机生产线全世界大概只有三四条。”臧勇说,这条生产线注定是“唯一的和最后的国产相机生产线”。

  链接?国产机

  中国相机工业兴起于1956年,当年天津和北京都建立了照相机生产厂,1957年,天津开始生产“幸福牌”照相机,同年上海研制成功“上海牌”58-1型照相机。

  1958年,上海58-1型高级照相机的批量生产,标志中国照相机制造水平挤入世界先进行列。

  1960年,上海生产出了第一批仿德国“禄莱”的海鸥4A-109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1963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大部分相机工厂停产,上海照相机厂仍维持了202型照相机的少量生产。

  1964年,上海照相机厂开始新品“海鸥牌”照相机的研发和生产,“海鸥4型”相机于当年5月首次出口进入国际市场,改写中国相机零出口的历史,而海鸥照相机的机械技术与当时国际市场流行产品的技术大致相同。

  1966年,全国照相机总产量为2.8万架。

  1967年,上海照相机厂开始生产DF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标志着我国相机工业达到生产高中档相机水平。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相机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1985年海鸥双镜头反光照相机产量达到45万架,居当时世界照相机产量之首,到1988年全国照相机年产量已达到292万架。

  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机工业开始大幅度滑坡,大多数照相机企业全面亏损。1989年,海鸥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停产,DF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撑起大旗。随后,国外技术先进的相机走进人们视线,其生产量大,使用程度大大简捷于传统机械相机,从而打破了国货一统天下的局面,进口量不断增多,国产照相机品牌大多悄然退出市场。

  2004年,海鸥4A-109作业线停产,海鸥公司珍藏生产技术并保留老相机制作工坊。

  2012年,上海老相机博物馆开馆,重现海鸥4A-109这条存遗珍藏的国产双反相机装配作业线。

  新报记者 刘超群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