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王世襄讲家具结构之结合(图)

王世襄讲家具结构之结合(图)

http://feicui168.com 2012-09-20 21:13:46
家具结构图 家具结构图

  文/王世襄

  人物名片<<<

  王世襄(1914.5.25-2009.11.28)号畅安,男,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北京。汉族,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

  王世襄作为研究明式家具的大家,他撰写了两部我国前所未有的古典家具书(《明式家具珍赏》和《明式家具研究》),填补了此门学问过去只有外国人才专著、中国人却没有这一令人遗憾的空白。王老对古典家具的线脚有过精辟的论述,本刊将连续节选“家具结构之结合”内容,以飨读者。

  平板角接合

  用三块厚板造成的炕几或条几,用料厚达4-5厘米。面板与板型的腿足相交,是厚板角接合的例子。所见实例都用闷榫,现代木工或称全隐燕尾榫,拍合后只见一条合缝,榫卯全部被隐藏起来[图1]。

  抽屉立墙所用的板材,比炕几或条几的板材薄多了,其角接合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是两面都外露的明榫,即直榫开口接合,明清家具只有粗糙的民间用具才用它。其次是一面露榫的明榫,现代木工或称半隐燕尾榫[图2、3],更复杂的就是完全不露的闷榫,其造法与上面讲到的厚板闷榫角接合基本相同,只是造得更为精巧而已。小型家具如官皮箱、镜台,尽管它们所用的抽屉立墙板已经很薄,巧妙的匠师还是能用闷榫把它们造成极为工整的抽屉。

  平板角接合还有一种简便的造法,即勾挂接合,多用在案形结体家具两侧吊头下面的牙条上,为的是将侧面的牙条与正面的牙条拍合交圈。正、侧两面的牙条都在尽端格角的斜面上裁切锯齿形的锐角,以便勾挂联结。从外表看,它有如闷榫,但结构大异。年久,木材收缩,难免开脱。明及清前期条案侧面的牙条容易散脱丢失,多因勾挂不牢[图4]。

  横竖材丁字形结合

  大自桌案或大柜的枨子和腿足的联结,次如衣架或四出头官帽椅的搭脑、扶手和腿足的相交,或杌凳横枨、椅子管脚枨与凳椅的腿足相交,小至床围子、桌几花牙子的横竖材攒接,都是丁字形接合的例子。

  丁字形接合由于以下的不同情况而出现不同的造法。一是横竖材有的粗细相等,如椅子的搭脑和后腿,某些柜子的底枨和腿足等。惟多数家具竖材是腿足,作为支柱必然要比横向的联络材枨子要粗些。由于粗细的不同,产生了交圈或不交圈的问题,二者的造法是不同的。再有是圆材或方材的问题,二者的造法也是不同的。

  先说圆材的丁字形接合。如横竖材同粗,则枨子里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正中。如腿足粗于枨子,以无束腰杌凳的腿足和横枨相交为例,倘不交圈,则枨子的外皮退后,和腿足外皮不在一个平面上,枨子还是里外皮做肩,榫子留在月牙形的圆凹正中。倘交圈的话,以圈椅的管脚枨和腿足相交为例,枨子外皮和腿足外皮在一个平面上,造法是枨端的里半留榫,外半做肩。这样的榫子肩下空隙较大,有飘举之淤,固有“飘肩”之称。北京匠师又因它形似张口的蛤蟆,故或称之日“蛤蟆肩”[图5、6、7]。

  方材的丁字形接合,一般用交圈的“格肩榫”。它又有“大格肩”和“小格肩”之分。“大格肩”即宋《营造法式》小木作制度所谓的“撺尖入卯”①,“小格肩”则故意将格肩的尖端切去。这样在竖材上做卯眼时可以少凿去一些,借以提高竖材的坚实程度[3.9]。 

  同为大格肩,又有带夹皮和不带夹皮两种造法。格肩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贴实在一起的,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实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的,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它又叫“虚榫”。带夹皮的由于开口,加大了胶着面,比不带夹皮的要坚固一些,但倘用料不大,则因剔除较多,反而对坚实有损[图8、9]。

  横材有的来自直材的正、侧两面,都与直材丁字行相交。所用榫卯,小格肩、大格肩、实肩、虚肩,均可在实例中见到。需要指出的是插入直材隐而不见的直榫还有不同的造法。有的两榫同长,尽端格角相柢;有的则一长一短,不格角,长的为透棒,短的则顶在长的榫上[图10、11]。

家具结构图家具结构图
家具结构图家具结构图

  丁字形接合也有不用格肩的所谓“齐肩膀”的造法,又名“齐头碰”。往往在横竖材一前一后并不交圈的情况下才使用[图12],或用在腿足为外圆里方而枨子则为长圆,它们也难以交圈时才使用。如果横竖材均为方材,又在一个平表面上,那么只有粗糙的家具才不格肩,而用齐肩膀。值得注意的是精制的明及清前期的椅子,多数四面全用格肩榫,较粗糙的则正面用格肩榫,侧面和背面用齐肩膀;更为粗糙的四面一律用齐肩膀。由此可知在工匠心目中,齐肩膀是简便而不大受看的一种造法。

  丁字形接合的榫卯有“透榫”和“半榫”之别。透榫的榫头穿透榫眼,断面木纹外露。半榫的榫头不穿透榫眼,断面外纹不露。透榫比较坚牢,但不及半榫整洁美观。因而凡用在大面上的榫头多为半榫,用在小面上的榫头多为透榫。在实例中也有不论大面、小面都用透榫。个别白不仅用透榫,还长出少许,如牡丹纹扇面形紫檀南官帽椅的管脚枨[甲77],但那是极为罕见的。

  另外还有“大进小出”的造法,即把横枨的尽端,一部分造成半榫,一部分造成透榫,纳入榫眼的整个榫子面积大,而透出去的榫子面积小,故日“大进小出”[图13]。使用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两榫能互让,下面还将讲到。

  “裹腿枨”,又名“裹脚枨”,也是横竖材丁字形接合的一种,多用在圆腿的家具上,偶见方腿家具用它,须将棱角倒去。裹腿枨表面高出腿足,两枨在转角处相交,外貌仿佛是竹制家具用一根竹材煨烤弯成的枨子,因它将腿足缠裹起来,故有此名。腿足与横枨交接的一小段须削圆成方,以便嵌纳枨子。枨子尽端外皮切成45度角,与相邻的一根格角相交;里皮留榫,纳入腿足上的榫[图14、15、16]。   

家具结构图家具结构图
家具结构图家具结构图

  这里附带讲一讲榫卯或构件的彼此避让,目的在不使榫眼集中在一处,以致影响坚实,因为榫眼的集中总是由于腿足的正、侧两面都要与横枨丁字形结合才会产生的。

  椅子的管脚枨一般为四根,正面的一根为了踏脚,必须低矮,侧面的两根提高一些,后面的一根又降低,这是“赶枨”的造法之一。另一种造法仍为正面的一根最低,两侧的两根稍高,后面的一根则更高,名曰“步步高赶枨”[图17、18],赶枨就是为了错开构件,使榫卯分散避让,不集中在一处。图17没有按照原著中的图式做,想让各位木友多了解一些。新做图中四腿都是方材,是太师椅的底部造型。

家具结构图家具结构图

  柜子正面和侧面的底枨与腿足相交,两枨的位置是等高的。常见的一种让榫的方法是两枨的出榫都造成大进小出。侧面的一根切去榫头的下半,其上半成为透榫;正面的一根切去榫头的上半,其下半成为透榫。因两榫互让,不致把腿足凿去得太多,而正侧两面都用上了比较牢固的透榫[图19]。

  另一种让榫的方法是正面的底枨用透榫,侧面的底枨用半榫。匠师又聪明地利用了侧面底枨之下的牙条,使它两端出透榫,贯穿前腿和后腿的表面。这样一来,柜子的正面、侧面,既都用上透棒,保证了结构的坚实,而榫眼是避让错开的。又因为牙条的透榫总比底榫的透榫小,所以为了整洁美观,宁可使牙条的透榫在柜子的正面显露,而不让底枨的透榫在正面出现[图20]。



来源:新浪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