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宝鸡讯针对石鼓山墓地12个墓葬多出高领袋足鬲(音:lì)的特点,考古专家王占奎昨日推断,墓葬主人很有可能是姜姓人,且是周王朝的“友邦之君”。
当日中午,石鼓山考古队在设于一村民家的临时指挥部,公布前期已经完成发掘的小型墓葬的实物资料。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张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出土的陶器,共有18件之多。一位工作人员正细心地为其注明出土来源。在众多陶器中,高领袋足鬲占据多数。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局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科研基地主任、石鼓山考古队队长王占奎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称,此次石鼓山考古共对12座墓葬进行了科学发掘,“M4”葬墓是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出土的青铜器,无论造型,还是体量、品相,都是非常珍贵的。
但是考古不能简单地仅看单个文物的价值,而更应从整个墓地所传递的历史文化信息来考量。
他说,12个墓葬里大部分墓葬都出土了高领袋足鬲。在宝鸡地区,高领袋足鬲出土了多批多件。但是,以高领袋足鬲为主要陪葬品的墓葬群,除了周原遗址,这里是首次发现。“这说明,墓地主人是宝鸡的‘土著人’(注:土著人系指在外来的种族到来之前,那些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不是外来人”。因为高领袋足鬲是商周时期流行于关中西部地区的一种极富特征的陶鬲。而墓主人是本地人的推断,有利于其身份是姜姓人的说法成立。
王占奎同时说,墓主人很可能是周王朝的“友邦之君”。墓主人可能是武王伐纣时,团结的武装联盟力量之一的一个首领。“武王伐纣,主要依靠的是自家‘姬’姓人,及‘姜’姓人”。“周王朝得天下后,与政治联盟分享了一些权力”,墓葬出土众多高规格文物也就不难解释了。
王占奎最后说,“姓‘姜’是从血缘上说,‘友邦之君’是从政治地位上说,这些推断还需要海量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予以佐证”。
解读高领袋足鬲
高领袋足鬲是先周时期广泛分布于关中地区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器物。这类陶鬲的制作过程是先模制三个相同的圜底罐(即袋足),再将三罐口部用泥拼粘在一起,然后接上高领和足尖,最后加上耳、?和附加堆纹等。这样,这类陶鬲很自然地形成高领、三袋足和分裆三个基本特征,因而称之为高领袋足鬲。
虽然这种陶器并不起眼,但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因为陶器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不同的家族会习惯使用不同的陶器炊具,反映出族群的生活、文化特征。高领袋足鬲被认为是姜炎文化的典型器物,若墓葬中发现多件高领袋足鬲,就可以据此研究族群属性等相关信息。
“M4”墓葬发现的文物增至49件
本报宝鸡讯昨日,石鼓山墓地考古工作再传捷报,“M4”墓葬再次发现5件青铜器,包括一件青铜铃和四件青铜簋(音:guǐ)。至此,该墓葬共发现青铜器49件。
昨日,考古人员继续对“M4”西壁上8号壁龛进行发掘清理和信息提取。继前一日发现两件?(音:fǔ)、两件鼎之后,考古人员又发现了一件青铜铃、四件青铜簋。其中,有三件是盆形簋,一件球腹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院丁岩说,出土的这件球腹簋极具特色,很少见,圆形小盖、球形深腹、附龙形双耳,圈足。而新见的这三件盆式簋,也与其他龛内的簋不相类同。至此,“M4”墓葬的八座壁龛内出土青铜器49件,整个墓地出土的青铜器达到了61件。
在考古发掘清理工作进行的同时,考古人员还进行着即时的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对5号龛内的陶鬲、4号龛内的漆器分别进行了针对性的现场加固保护。对7号龛内出土的长方形石器及时进行了检测,发现其表面附着有朱砂,及时获得裸眼所不能够发现的信息。
文物提取将于今早9时半开始
本报宝鸡讯昨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数名考古人员正对各龛里的文物遗迹的记录信息进行核对,为今日开启的文物提取工作做最后准备。
据介绍,关于此次提取文物的数量,宝鸡市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刘宏斌说,目前无法确定具体数量,因为在提取过程中,也有再次发现文物的可能。“提取将按单元进行,只能说数量巨大”。据悉,今日的提取工作从早上9时半开始,一直持续至下午5时许。
本组文/图 记者 王晓光
(原标题:墓地主人或为周王朝“友邦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