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厦门筹警
最 近,一册见证闽台交往的清代道光书画册页,历经近两个世纪,从日本回流到祖国,出现在北京嘉德春季拍卖会上。这部题为《闽南纪胜》的册页画作是清道光十六 年(1836年)厦门兴泉永道周凯创作的,共12幅,表现他在两任兴泉永道和一任台湾道期间有关厦门和台湾的亲历,所有人物、建筑、山海、地名、事件,史 志传记均有记载,从一个侧面为历史上厦门与台湾的密切关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可谓弥足珍贵。
厦门博物馆原馆长龚洁,出于对文物的关心和热爱,更出于对保护与厦门、台湾有直接关系的文物考量,不惜重金,以近15年退休金的积蓄,抢拍成功,终于使《闽南纪胜》回到它的故里厦门。闽南有识之士、社会名流闻讯,均拍手称颂,赞誉有加。
日 前,记者采访了年近耄耋的龚洁老人,并观瞻了老人刚刚竞拍到的《闽南纪胜》册页。这部《闽南纪胜》系蝴蝶装原装原裱的摺叠式长卷,虽饱受近二百年战乱炮火 洗礼,画面依然清丽大雅,朴实简约,品相完美,虽历久而弥新,画中一笔一划、一皴一染,无不饱浸著当年历史痕迹,散发著浓烈的闽台乡土气息,令人叹为观 止。谈起《闽南纪胜》,龚老喜形于色,虽刚刚上手,却已有研究心得,他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台湾道周凯任内大事画记
据 老人介绍,周凯,浙江富阳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道光十年(1830年)奉旨授福建兴泉永道,十二月抵达厦门视事。厦门任内的第三年,他感 到修纂于乾隆三十一年的《鹭江志》已不能表达厦门的现状,于是着手修辑《厦门志》,同时编定金门岛历史上第一部《金门志》。这两部志书至今仍然是研究厦 门、金门非常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入门志书。道光十三年(1833年)夏,周凯会同金门总兵、水师中营参将、同安营参将等,统带水陆兵丁搜捕潘涂、杏林柏头诸 城的盗贼,「焚其巢穴,获贼多名」,海贼稍靖。这一安邦举措,深得林少穆(则徐)中丞等赏识。6月,奉调台湾道,10月,又回任兴泉永道,翌年,周凯即上 书提出台湾「应行兴革事宜十条」。道光十六年(1836年)再度卸任兴泉永道,回任台湾道。翌年(1837年)3月出巡全台,深入到前任所不能到的最偏远 地方葛玛兰,回郡后上疏朝廷,陈述千言,衷恳提出治理台湾的「兴革事宜」。由于出巡染疴,病情日益沉重,回任台湾不足一年,便在任上「尽瘁以卒」,终年 59岁。
道光十六年(1836年),周凯已知道又要东渡赴任台湾道,即请黄荆山将他两任兴泉永 道和一任台湾道任内的大事作画记,总题称《闽南纪胜十二景》,经他审定,并草拟题跋,由派来福建督查船炮及建修善后工程的钱塘大家、布库大使钱?手书题 跋,于那年中秋节落下他自己的款识「富阳周凯识」,钤上他用于书画的印章,终于完成了《闽南纪胜》的创作!而《闽南纪胜》则成为他诗文画赋的绝响!
200年前闽台交往实录画卷
老人侃侃而谈。他介绍说,《闽南纪胜》画面清丽大雅,朴实简约,亲切动人,深邃高远。所有内容至今均有迹可寻,既是周凯在厦门和台湾任内大事的实录,又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再现,而且现实主义特点鲜明,是十分难得的精品。
经 他的指点和讲解,记者赏析了其中几幅与台湾相关联的图页。翻开册页,老人指著第五幅画页《澎岛赈灾》图告诉记者,道光十一年(1831年)冬,澎湖飓风为 灾。周凯奉令到澎湖抚恤风灾,他遍访澎湖诸岛,进行安抚,回厦门后写下了《澎海纪行诗》二卷百余首,所见所闻,跃于诗行。此画则是再现了彼时彼景。画中的 澎湖取鸟瞰态势,大小60余岛屿躺在台湾海峡里一览无遗,风姿绰约,别有情趣。画面除澎湖列岛外,还凸显岛上的要塞、旌旗,远近两艘帆船与远方点点孤帆在 宽阔无垠的大海中,竟是那么孤单,那么无助与无奈,发人遐想。整幅画构思奇巧,耐人寻味,没有经过海上航行的人是画不出这一意境的!
再 看第七幅《官阁修书》。画的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3月,周凯赴澎湖赈灾返回厦门后,筹备修葺厦门志、金门志时的情景。他邀集闽清教谕凌翰、候选知县 陈荣瑞、水师中军参将孙云鸿、廪生林琨璜任分辑,举人吕世宜为总校,他则任总纂,在「政事余闲,披览载籍」,「居延青阁,纸窗风雨,灯火三更」,越二年书 成。道光《厦门志》可以说在当时是颇为详备的一部《厦门志》,时至今日仍然不失它的权威地位,周凯之功,决不可没。可惜的是周凯始终没有看到刻印后的志 书。道光十六年(1836年)他回任台湾道后,书稿藏在吕世宜家,在他逝世后方由新任的兴泉永道黎攀?、福建水师提督陈化成、厦防同知蒋镛、署厦防同知卢 凤?和水师参将孙云鸿捐款,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刻成,终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资料翔实,科目完备,颇具特色很有史料价值的志书!
接著,老人又指著第十幅画页《台海扬帆》介绍,周凯任台湾道,多次往返于台湾海峡,经受惊涛骇浪,深知重洋横渡的艰险,所以他特地绘制了一幅台海扬帆图以作纪念。看,画中的两艘三桅福船航行于海峡里,巨浪翻滚,险情环生,当年周凯一行横渡海峡的情景真乃「恍然在目」!
册页第十二幅图《玉屏夜宴》则交代了《闽南纪胜》的创作过程。据老人考证,周凯任兴泉永道后,见厦门著名的玉屏书院年久失修,舍宇圮败,即发动士商捐修,把玉屏书院各房舍殿堂修得比以前更为宏敞华美。周凯特地为此写了《重修玉屏书院碑记》以纪其事。
玉屏书院重修完成之后,周凯邀聘光泽高澍然为山长、主讲,一批古文诗词有功力的人士皆住进书院,论说古文,而且皆有所作。周也经常到书院治论古文,游宴酬酢,也时有写文赋诗作记,一时称极盛焉。
《玉屏夜宴》写的就是周凯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卸任兴泉永道回任台湾道前夕,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在书院崇德堂与士子、友人饮宴,在12幅画中作题跋,由钱?手书,他自己落款「富阳周凯识」,《闽南纪胜十二景》大功告成的情景。
介 绍完《闽南纪胜》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后,这位研究闽台人文民俗史的专家意犹未尽,对这本册页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闽南纪胜》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历史、人文 方面的记录,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当年的官衙、道署、城门、山寨、民居的风貌,留下了水师战船、剿匪官兵、台海山川、义田状况、厦门景观等多方面的实景,为 我们研究200年前的厦门和厦门与台湾的关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更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厦台关系之密切!《闽南纪胜》作为绝世珍遗,其各方面的价值是不言 而喻的,尚待深入研究挖掘!
最后,老人补充道,《闽南纪胜》再现了周凯身为台湾道赴台履新的部 分经历,但这只是一小部分。作为两百年前的两任台湾地方长官,周凯在经济、治安等方面有骄人的政绩外,在促进中华文化融入台湾,发扬光大,更是功不可没。 当年,在他的倡导、鼓励、支持下,吕世宜等一批闽南文人士子东渡台湾,讲学并传播中华文化,开台湾文化发展之先河,为台湾的中华文化普及、发展奠定了基 础。可惜的是,周凯的《闽南纪胜》基本没有涉及,这不能不视为一个遗憾。
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