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小楼里珍藏稀世青瓷(图)

小楼里珍藏稀世青瓷(图)

http://feicui168.com 2008-02-07 10:28:47

小楼里珍藏稀世青瓷

    深圳玺宝楼博物馆收藏历代青瓷珍品2000多件广获好评

    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位于罗湖区红宝路和宝安南路交汇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家偏居一隅的博物馆收藏了自商周至元明清历代青瓷2000余件、瓷片标本2400件,是当今唯一的青瓷专题博物馆,曾当选“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据介绍,这里收藏的高古原始瓷在故宫也难得一见。

    第三届文博会前夕,市领导李鸿忠、李意珍、王京生等前往青瓷博物馆参观,称赞博物馆的主人吴克顺做了一件大好事。近日,罗湖区政府决定拨出120万元用于博物馆外墙装修,力争把青瓷博物馆打造成第三届文博会的一大亮点。

    真切感受青瓷辉煌

    “华夏造青瓷”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个巨大贡献。中国所有瓷器都是在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青瓷有“瓷器之母”或“瓷器鼻祖”之称。什么是青瓷?简单说,青色釉的瓷器就叫青瓷。但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的瓷器都属于青瓷范畴。

    青瓷的生产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中期,成熟于东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落于元代。在古代,青瓷纯属手工制作,出品稀少,经过数千年天灾人祸能幸存下来的更是少而又少。在瓷器收藏界,青瓷是级别最高的收藏专项。

    青瓷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器形和纹饰的演变有系统性,与当时人们的需求爱好和审美观有关。比如,商代青瓷多强调实用性,器形仿青铜器,图案少而简单,以“S”形纹为主;东周出现装饰用的青瓷龙;战国时期的代表作则是兽首鼎;唐代开始出现花形口……不同时期的青瓷文化都能够在玺宝楼一一感受。

    展示中国青瓷发展史

    玺宝楼青瓷博物馆馆长吴克顺原是一位企业家,收藏青瓷有20多年时间,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玺宝楼自1998年开馆以来,荣获“深圳博物馆建设先进单位”、“优秀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品牌贡献奖”等荣誉。

    据了解,经国家文物局、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专家鉴定,玺宝楼的规模、质量、观赏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都属一流。其中,西周至西汉的原始青瓷数量为各国博物馆、美术馆之最,西周大口尊、战国兽首三足鼎、西汉蒜头壶等都是珍品,三国羊形灯、东晋“吾有心”鸡首壶等国内罕见。

    《中国陶瓷史》一书的编著者朱伯谦、汪庆正评价说,仅凭该馆所藏的九件南宋官窑青瓷就可办成“世界一流的青瓷博物馆”;馆藏六棱投箭瓶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是当世孤品。藏品中还有一些不起眼的瓷器碎片,但专家称,没有它们,整个展览就失去了连贯性。

    在玺宝楼三楼,吴克顺选出三分之一藏品,按青瓷的不同发展阶段展出。第一个时期是青瓷初创期,有商周至秦汉的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第二个时期是青瓷发展期,即三国至南北朝时期,越窑是代表;第三个时期是青瓷鼎盛期,从隋唐至两宋,展品中有隋代印花鸡首壶、晚唐秘色瓷、五代越窑刻花青瓷、宋代官窑器、龙泉窑、钧窑等;第四个时期是青瓷的衰落期,但也不乏精品,如龙泉窑青瓷。

    展览展现了我国青瓷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果,每个展区的展柜装潢图案都是根据所在时代常用的青瓷图案设计。青瓷博物馆还设有标本室、书画斋、茶艺茶座、化石观赏厅、文物商店等设施。

    每件展品都有故事

    在玺宝楼青瓷博物馆里,几乎每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工作人员介绍说,商代青瓷存世极少,全国迄今出土完整并展出的青瓷仅有4件,玺宝楼就藏有一件,器型大而完整。

    东晋羊形烛台被誉为“一座别墅换来的肥羊”,“肥羊”为马嘴、马蹄、猪臀,并有翅膀纹饰,寓意吉祥、龙马精神和财富,其器型之大国内绝无仅有。据称,青瓷羊形烛台出现于三国、盛行于东晋,东晋时的羊形器从造型和釉色装点方面都得到空前升华。

    西晋的铭文谷仓也是极品。该谷仓是一种冥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继承了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顶部和四周堆塑神仙、人物、鸟兽、亭台楼阁、民家院落等,下部为罐。上谷仓多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写照,成为我们了解当时建筑、衣饰、习俗、宗教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在北朝展区,记者看到一个高约40厘米的莲花樽,樽口盘着一条龙,龙头和龙尾已残缺。工作人员说,当时的青瓷器物中,莲花樽很多,但樽口盘龙当世仅此一件,收到它的时候已经是残品,所以没人知道它原来的样子,算是青瓷中的“维纳斯”。

    收藏心语

    有一份爱好多一份乐趣

    工作之际,有幸与青瓷相缘。屈指二十多年的收藏与鉴赏,可谓情有独钟,至今难以自拔。与其说收藏,还不如说是乐趣,日积月累,藏品多了,朋友也多了,心情更舒畅了,随之带来了事业的发展。

    回首往事,想悟出点其中的哲理,想来想去,还是古人说得好:“人无癖,不可交。”为此,我要告诉朋友们一句真心话,就是:有一份爱好,就多一份乐趣。我将藏品以馆展形式奉献给社会,在给观众提供乐趣的同时,也算圆了我的一个梦。

    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认为,博物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公民教育的终生课堂。通过博物馆这个形式,让青瓷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年轻人了解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勤劳和智慧,让世人知道华夏文明是多么的辉煌而伟大。

    相关资料

    青瓷发展史

    商代是青瓷初创期,多是生活用品,且多仿青铜器造型。

    春秋战国时,原始青瓷有了很大发展,瓷胎质地细腻,器壁厚薄均匀,器型非常规整,水平已接近东汉。

    秦、西汉时,青瓷制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造型、纹饰皆有创新,施釉也有改变,由浸釉改为刷釉。

    东汉青瓷迅速发展,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创烧出成熟的青瓷。数据表明,东汉制瓷业已达到现代瓷的水平,具有划时代意义。

    三国时期,青瓷的质地、造型、纹饰皆以崭新面貌出现,除能生产精致的日用品外,还烧制陪葬的冥器,佛教题材开始渗透到青瓷装饰艺术中。

    西晋时,青瓷开始多元化发展,堆塑、镂空、贴印等技法广泛使用,装饰从平面走向立体。

    东晋时,青瓷造型和纹饰趋向简朴实用,晚期出现莲花纹。

    南北朝时,由于佛教盛行,莲瓣、飞天、菩提和宝相花等,成为青瓷的重要装饰。

    宋代时,青瓷的烧制达到巅峰,不仅出现了专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的汝、均、官、哥四大官窑,民窑中的龙泉窑、耀州窑烧制的梅子青釉及刻、印花青瓷等,也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元朝统治者喜爱白瓷,青瓷窑纷纷衰落,只有东南沿海的龙泉窑因适用海外需求得以发展,并取得新成就。

    明代时,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有了很大发展,龙泉窑渐渐衰落。

    龙泉窑青瓷

    拍卖个例

    ◆2002年,香港佳士得拍出的明龙泉窑青釉执壶,69。7万元。

    ◆2003年,香港苏富比拍出的明龙泉窑青瓷玉壶春瓶,481。5万元。

    ◆2004年,北京翰海拍出的明洪武龙泉窑青瓷道教神像龛,101。3万元。

    ◆2005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直径14。5厘米的宋龙泉青瓷笔洗,以318。8912万元成交。

    ◆2006年,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只南宋龙泉窑琮式瓶,拍出275万元。

    对话

    “这些珍品属于全社会”

    深圳商报记者王斗天万鸿涛卢博林

    记者:中国民间有很多收藏家,收藏种类多种多样,您为什么对青瓷情有独钟?

    吴克顺:瓷是中国发明创造的,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500年左右的商代中期。我们今天所用的所有瓷器,追根溯源,都是由青瓷发展而来。因此,青瓷被称为瓷器之“根”。千百年来,国内外对青瓷评价极高,享有“瓷海明珠”之誉。

    记者:青瓷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

    吴克顺:中国自古把玉器作为祥瑞和美好的象征,青瓷追求晶莹青翠、澄澈无瑕的美玉效果,因此,古人曾以“千峰翠色”、“如冰似玉”等诗句来形容和赞美它。青瓷为我们带来无比美好的享乐和实惠,至今仍服务于人类社会。此外,青瓷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先后到达日本、朝鲜、东南亚、非洲和欧洲等地。可以说,青瓷不仅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辉煌顶点,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也闪耀着光彩。

    藏品全都来自民间

    记者: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青瓷?

    吴克顺:我读初中时就对收藏有了兴趣。那个时候,我收藏的面非常广,有邮票、粮票、传统工艺品等,其中也有一些瓷器。真正收藏瓷器从1982年开始。1982年,我国出版了《中国陶瓷史》一书,详细叙述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看了这本书后,我非常震撼,决定把瓷器作为自己收藏的主要方向。1985年,我参与筹建华侨城锦绣中华“小人国”项目,负责造5万多个小瓷人。当时,我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瓷器厂,接触了许多瓷器专家,在瓷器方面的知识日益丰富,并对青瓷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此,我开始收藏青瓷,一发而不可收。

    记者:这些青瓷都是您自己收集来的吗?过程是不是非常艰辛?

    吴克顺:馆里的数千件藏品都是我从民间收购来的,其中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得到。每件展品的背后都有故事。记得有一次,我在山里收了一件瓷器,回来的路上就把它抱在胸前,坐在摩托车后面返回。山路崎岖不平,旁边就是断崖绝壁,还要过独木桥,前方是什么情形根本不知道。一件黑釉蓝彩青瓷腰鼓在河南某地路边被挖出后,十多个农民将它砸碎分掉。我听说后,一家家去收购,碎片小的几千元、大的上万元,后来,这件腰鼓被粘接复原,现在陈列在博物馆里。

    拒绝上亿美元收购

    记者:为什么要成立博物馆?

    吴克顺:这些瓷器珍品虽然是我收集回来的,但它属于全民族、属于全社会。我提出“瓷是中国发明创造的”,但瓷器发源地是否在中国,国际上并没有明确说法。1996年,我决心建一个青瓷博物馆,全面展示完整的中国古代青瓷兴衰史。经过一年准备,1998年博物馆正式开放。

    记者:现在您的初衷已经实现了。

    吴克顺:可以这么说。其实这里不仅有瓷器珍品,而且所有与瓷器有关的书籍也都能在这里找到。我的目标是把它办成一个教科书式的博物馆,使之成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的终身课堂。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希望近期能够挂牌。

    记者:人们对青瓷博物馆的评价如何?

    吴克顺:这个博物馆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国内很多瓷器专家学者都来这里参观过,对深圳有这样一个地方非常震惊;很多外国游客也慕名来访,法国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不久前来这里参观,原打算只看两个小时,结果却观赏了两天。他说:“民间的东西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的真实水准,这里的藏品都来自民间,能够如此精美令人不可思议。”

    记者:来博物馆参观的人数量并不多,门票收益能维持博物馆运作吗?

    吴克顺:现今对瓷器有了解、有研究的人并不多,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不瞒你说,博物馆自1998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了数万名观众,门票收入不多。因此,博物馆全靠我的自有资金来维持。

    记者:您觉得这样做值得吗?

     吴克顺:值,当然值。这是文化事业和公益事业,没考虑过要挣钱。这里的藏品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作为炎黄子孙,我有责任将遗散在民间的宝物收集起来,为它们提供展示场所。目前,凭博物馆的规模和影响力,流散海外的瓷器珍品逐渐回流国内,这是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兴奋的事情。

    记者:听说曾经有人出价一亿美元收购博物馆,有此事吗?

    吴克顺:2003年,有位美国巨富到博物馆参观后,派人和我谈,想出价一亿美元收购博物馆,被我回绝。其实,20多年来,很多人找我想买藏品,但我告诉他们,这里才是这些青瓷藏品的终点。

    博物馆永远留在深圳

    记者:您为什么会把博物馆设在深圳?

    吴克顺:我是基建工程兵出身,1980年来深圳,1983年转业到深圳市一建公司,1985年在华侨城工作,1992年下海经商。我20多岁来深圳,转眼已27年了,我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深圳。深圳给了我发展的机遇,没有深圳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成功后我一直考虑如何回报社会、回报深圳,我把青瓷博物馆设在深圳是我应尽的责任。

    记者:听说其他城市曾找过你,希望把博物馆搬过去?

    吴克顺:上海、杭州、景德镇等城市都向我表达过类似的想法,并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我在深圳这么多年,对深圳很有感情,博物馆会永远留在深圳。深圳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并提出从文化立市和培育城市人文精神的高度扶持民间收藏和社会办博物馆,让全体市民共享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市、区各级领导多次来这里调研、现场办公,为博物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让我们感动,也给了我们信心。
 

来源:深圳商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