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秀行
当前位置:  中国翡翠网 >

热点收藏

> 市场诡谲莫测 不是真正喜欢就不要搞收藏

市场诡谲莫测 不是真正喜欢就不要搞收藏

http://feicui168.com 2008-02-07 10:29:14
    真赝难定、出手困难、大量资金套牢,艺术品市场的风云变幻和诡谲莫测,让众多收藏者越来越迷惘。专家告诫:“如果不是真正喜欢,就不要搞收藏。”

    记者近日在“民间寻宝??走进辽阳”大型艺术品鉴赏活动现场,耳闻目睹了收藏者的新苦恼。有着几十年收藏经历的辽阳市古玩商会会长张庆淮告诉记者:“收藏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不是发自内心深处喜欢古玩艺术品,永远入不了这个圈子。” 
 
    张庆淮指着鉴定现场一件绿色的陶俑说:“如果是真品,这件陶俑市场价格至少几十万元,但我们长年搞这行的,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件赝品,釉色经过作旧处理,黯淡无光,造型也很别扭。”据华夏物证鉴定中心专家毛晓沪、北京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金运昌等几位鉴定专家介绍,他们跑遍全国20多个城市鉴定后发现,市场赝品率达90%以上。众多收藏者因为不懂鉴赏,购买了大量赝品,一些不负责任的专家出具真品鉴定证书,最后市场不认同,压在手里卖不出去,导致血本无归。
 
    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勾惠贤认为,文物艺术品市场其实是很小的一个圈子,文物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又进一步缩小了这个市场的范围。艺术珍品的昂贵价格不是普通人能够买得起的,如果不下苦功夫对艺术品的历史、艺术、增值空间进行钻研,就读不懂文物,也无法保证投资的正确。业内人士告诉收藏者,一定要摆正心态,以情趣爱好、陶冶情操的角度进行收藏,把收藏当成是一种高雅的消费活动,才能从收藏中真正得到乐趣。
 
    民间收藏家走上古玩鉴定前台
 
    随着古玩收藏业的升温,民间收藏家和古董商经过多年市场实战和收藏实践,逐渐增强了眼力,其中一批优秀者脱颖而出。张庆淮对记者谈到:“学院专家一言九鼎的局面已经打破。一批眼力敏锐、历经市场实战的民间鉴定师开始走上古玩鉴定的前台。”
 
  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会员张允明痴迷收藏20多年,全国各地的重要古玩市场基本上全都踏访一遍,过眼的古陶瓷超过10万件,其眼力受到当地收藏界的公认。一些收藏者常常将他请入家中鉴定藏品真赝,特别是在出大价钱买陶瓷之前,一定先请他掌眼。
 
  民间收藏鉴定者还敢于向学术界的未知领域进军。温州市博古斋主人陈纪平近年来在古玩市场上精心搜罗,收藏到一批具有辽代特征的镶金玉器、瓷器,许多文博机构的知名专家看了他的藏品后都很吃惊。陈纪平说:“许多学院里的专家经常以‘没见过’为由而不敢做出肯定结论的鉴定,任由一些国宝流散民间甚至流出境外,实在可惜。”
 
  民间收藏鉴定者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组巡回全国各城市,举行大型公益性质的鉴定活动,近来他们打破只邀请文博机构专家的惯例,邀请了高阿申等来自民间的鉴定师加盟。
 
  专家提醒:不要对收藏期望过高
 
  辽宁省铁岭一位老者,几年前怀揣一幅溥仪逃亡东北时散落民间的清宫旧藏古画,在北京拍卖行得款1600多万元。类似的一夜暴富故事近年在民间广为流传,收藏热一再升温,然而业内人士却不断提醒:“靠收藏一夜暴富已成神话,不要对收藏期望过高。”
 
  两个月前,沈阳市一位李姓收藏者,拿了一件瓷器找某博物馆专家鉴定,被鉴定为真品,价值100万元,李某欣喜万分,花1000多元开了鉴定证书,兴奋得几夜没睡好觉。最近,李某又拿这件瓷器到“民间寻宝??走进辽阳”活动现场,请另几位知名专家鉴定,竟被确定为赝品。“我的100万元眨眼之间就没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啊?”李某百思不得其解。
 
  据行家介绍,李某的那件瓷器明显是新仿赝品。一些不负责任的专家为了开鉴定证书赚钱,硬把赝品鉴定为真品,让收藏者顿生一夜暴富幻想。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会员张允明告诉记者:“如果不懂文物鉴定,仅靠别人或所谓的专家掌眼,十有八九会掉进陷阱,花大价钱搞收藏,不仅不能一夜暴富,而且极有可能血本无归。”
 
  近年来,国内文物造假现象严重,凭借现代科技,仿制水平可谓登峰造极,古瓷、字画、玉器、青铜器、竹木牙角工艺品等,造假几乎渗透到所有的领域。
 
来源:美术报 作者:石庆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国翡翠网无关。中国翡翠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宝秀行翡翠商城 品牌正品,假一赔十    
图片文章

  公司地址: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邛海生态湿地公园小渔村景区三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