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ACB图②
笔者有一段时间颇喜欢收藏清代以至民国的私章。我觉得这两个历史时期离我们最近,文化的传承使人觉得并不太陌生;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遗物存世还比较多,有较大的收藏空间;第三,则是人们认识上的原因,这就是《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所说的:“古来知音,多贱今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就是说:“贵远则贱近,常人之恒情也。”《抱朴子》不是说收藏就是收藏历史吗?那当然是历史越久的,便越是好东西。贵古贱今,是收藏的常态。我则以为不完全如此,每个时代都有好东西,就看那东西的历史呈现度如何。人弃我取,因此也能够得到一些我觉得有玩头的东西。
何谓私章?它是相对于公章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个人使用的印章。在现代人生活中,人与社会的往来(如经济往来),在需要表示身份和信用之处,用签字来表示。而在古代,签字不足为据,必须要盖章,这个章就是私人名章,通称私章(也称私印),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士农工商,乃至普通百姓,都是必须置备的。
正因为私章是身份和信用的体现,古人对此都非常讲究,就用材来说,金银铜铁、牙角竹木、各种石类,玉石翡翠,无不具备,而形制款式,十百千种,各取其宜。应该说,私章是最具社会特色、人文情怀的时代遗物。面对那精致小巧的形制,那真草篆隶无体不备的印文,又别有一番审美的情趣。
图①A,为象牙质,牙质老旧,质地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亮。长7.6厘米,宽1厘米,包浆红黄,银盒原装,当为晚清之物。印文为“李镜蓉”3字。印体一面刻柳阴纨扇仕女图,极生动逼真,细腻传神,属微雕作品,极难得。有题款:“玉楼深锁多情种,深夜悠悠谁共羞辛巳年光觉刊(小印)英发祥麻雀出品”。辛巳为光绪七年(1881年),查《清人室号别名索引》知,李镜蓉,江西人,室名甲三轩。以象牙为印,汉唐早已有之,明清民国更为普遍。
图①B,亦为象牙质,长4.6厘米,宽0.9厘米,印文为“张永锐”,规整舒展,刀法洗练,字口深峻。有款:丙戌年项信南。丙戌为光绪十二年(1886年)。项信南为清末著名篆刻家。
图①C,也是象牙质,长5.8厘米,径1厘米,柱状,包浆老旧,由于年深日久,已有黑色裂纹,当为清代物,线刻近山远水,渔子扁舟,写意传神,韵味悠远,印文为“心画”二字,当是某位书画家的遗珍。
1989年《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颁布,大象被列为重点保护动物,象牙制品被全面禁止交易,由于资源断绝,现在市场上所有的象牙雕刻都已成为珍贵的藏品。
牛角,是晚清民国公私印章最常用的取材之一,这是因为牛角有象牙之致密而无象牙的坚硬,方便奏刀,而且,原料充足,价格低廉,制作精粗咸宜,故为各阶层次人士所乐于采用。
图②A即为牛角质,这方私章长7厘米,印面1.5×1.5厘米,印面朱文篆刻“刘圣瑞”三字。如果只是如此,也算不得什么稀巧了,但是细看,才发现这是一个套章,章内藏有小章,镌朱文楷书“刘圣瑞”三字,再仔细看,盒盖也是一枚小章,扁长方的端面刻朱文隶书“刘圣瑞”三字。一盒三章,各有所用,三章大小不一,书体不一,排列不一,边宽不一,体现了设计与制作者的匠心,也体现了使用者的精致生活。套印,亦称子母印,如此一印而三件的,称三套印或三套子母印。这种形制,在东汉就已经有了。
图②B亦为牛角质,长6.7厘米,小套长1.8厘米(为牛角挖制而成),镰把式柱状钮,印面径0.6厘米,印文为楷书“王乾泰”三字,但由于某种原因,印文磨损模糊不清。我选择这枚私章一是因为相对老旧,二是其设计独特好玩。
图②C,为紫铜质,高3.6厘米,印面1.5×1.5厘米。狮钮。狮钮在晚清民国铜章中常见,但印台都比较低矮,而这一枚,台上有台,狮子高踞于台上之台,足下的台子上以锦为垫,四角下垂,这种形制较为稀见。印文为“林瑞浩”三字,排列错落有致,刀法极具金石韵味,也别是一种风格;而且有牛角原装印盒,也比较难得。
晚清民国私章的时代特征非常鲜明。一是小,即体积小,印面小。无论是什么材质,无论是何人所作,都具有这一特点。体积小,才不占地方,方便携带和保存。体积小,自然印面也就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不事张扬,内敛自谦的特点。我曾见过晚清画家张?的私章,印面只有0.5×0.5厘米。二是精巧。无论是何种质材,是否出自名家,都很精致小巧,赏心悦目。三是印文书体不拘(甚至有外文和外文的缩写),但无论是何种书体都刻划有力,布局得当,章法工整,有艺术欣赏价值。
巧识旧书画印章
古代旧书画鉴赏要从作品的风格、笔墨、色彩、构图、章法、画法、印章、纸张、装裱、题跋等方面来研究,其中最主要的方面还是书画本身及书法、印章。
印章作为鉴定书画的主要方面,是必须重视的。中国旧书画大多都是有印的,若一幅标明清中期作品上的印章与已知的确为真迹上的印章完全一致,其他方面又无疑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为真迹。通常,临摹复制的印章多少都会与原印有所不同,印章是极难仿制得与原印一模一样的。
从印章上鉴别,会出现所见印章与真迹印章的一些差异。如印文的粗细,边框的宽窄、破损,印迹的清晰与模糊等。
这有几个原因:一方印章初用和久用会有所不同。初用的印章,字迹会清楚一些;用久了,印章的清晰程度会发生变化。印泥的好坏、浓淡、干湿等,也会使印章钤盖后产生变化。边框的宽窄与盖印时的用力和下垫物有关,有时会产生宽窄不同的变化。印迹的清晰程度又与使用印章的人的手法有一定关系,有人盖印用力大,有人用力小,有人稍加摇晃。下垫物的质量与多少,天气的冷暖,久置不用的印泥与经常使用的印泥,这些都会使钤出的印章效果不同,有的人还在刚盖过印章的印迹上撒上一些白粉或色粉,以防书画作品挤压时的玷污。
经常擦拭或刷洗的印章,与不经常擦拭刷洗的印章盖出的印迹也有所不同。一幅名家的书画作品,其印章也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特别是文字上不能有错,一个著名的书画家,是不可能经常出现写错字、用错字的现象的。
鉴别印章还要看印泥的色泽。一幅古画印章的颜色,虽然可能是鲜艳的,但它总会有饱经岁月、历尽沧桑的变化,颜色会变得浑厚而沉着。
现代的很多书画家,往往继承传统不够,基本工较差,总想标新立异,只重构图,不重笔墨,没有书法基础,更对篆刻没有研究,通过印章来分析他们的作品,是极为困难的。他们的印章大多由别人代刻,盖在自己的作品上。至于风格是否协调一致,那就因人而异了。
每个时代的艺术品有每个时代的风格特征,印章也如此。书画上的印章必须与时代风格相一致,如不一致,必然是赝品。如清中期以前的书画作品,不可能出现甲骨文字的印章。郑郁文/文 赖楚明/图
来源: 深圳特区报